鐘山石窟
日期:2016/12/14 17:28:40   編輯:古建築紀錄鐘山石窟
鐘山石窟
鐘山石窟位於子長縣城西15公裡處的鐘山南麓,又名萬佛巖、普濟寺、大普濟禅寺、石宮寺。始建於晉太和年間(公元366—370),歷經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鑿建而成,據歷史記載共十八窟,現僅發掘五窟,均為國家一級文物。整個石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東接清風明月戲樓,南臨秀延河水,西眺安定故城,為中國絲綢之路北線必經之道。石窟經歷代修葺,至元初,已有大小石窟11處及眾多塔、寺院,占地360垧,僧人500。主持僧北轄葭州(今佳縣),南統骊山(今臨潼)。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成為方圓數百裡群眾宗教文化生活的聖地。據清道光“安定縣志重修石宮寺碑記載”,這裡原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剛殿;還有萬佛樓、鐘鼓樓、三官樓、觀音閣及禅室方丈。雕梁畫棟,十分壯觀,惜毀於兵燹,除正殿石窟外,盡成廢墟。為典型的縱軸式布局佛寺,現開掘石窟五個,以中窟保存最為完整,窟內有大小佛像萬余尊。故稱萬佛巖,始建於宋平治四年(1067年),洞內富麗堂皇,色彩鮮艷,萬尊雕塑,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浮雕佛像錯落有致,做工精細。中外學者認為,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不在雲崗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專家結論為:“中國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見的石窟”、“第二個敦煌”,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主窟萬佛巖呈長方形,面積為225㎡,平頂八卦蓮花藻井,窟內正中有長11米,寬5.3米,高1.4米的石壇基,壇基上有3組14尊大型主體石雕,主佛像為釋迦牟尼三世佛,分別為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釋迦牟尼像高3.54米,就地而雕,與壇基緊密連為一體,壇前有乘獅的文殊菩薩和乘白象的普賢菩薩。釋迦牟尼結跏跌座於束腰形仰蓮須彌座上,形象十分莊重。釋迦牟尼佛像左右分別侍立大弟子迦葉和小弟子阿難,均腳踏蓮座,通高2.5米,形象逼真而生動。壇基東西兩端各立一尊侍協菩薩,壇基前後兩排共八根接地連頂的方形石柱,1米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