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廣州黃埔古村“復活” 述說千年神韻

廣州黃埔古村“復活” 述說千年神韻

日期:2016/12/14 9:38:02      編輯:古建築紀錄


古祠堂裡,院落深深


古村建築,充滿嶺南風味


古村游走,恍若時光倒流


亭台水榭,清水漣漣

  有一種情懷,曰睹物思人;有一種感覺,曰恍如隔世。徜徉黃埔村,是一個情感交織的過程。古的村,新的人;舊的港,新的路,在層層高樓的都市圈中形成了一幅绮麗的畫卷。

  “最美的時候是在黃昏時”,村民陳開倫自豪地說。每當落日的余晖打在人們的臉上,水塘之邊,黃發垂髫歡坐,小狗小貓嬉水,遠離城市煩囂,卻也沒有無盡欲望,幸福感覺會油然而生。

  盡管遠在海珠一隅,黃埔村如今的外來人也並不少。走在村中,廣州話和“煲冬瓜”同樣通行。但古村也有自己的堅持,古屋古廟古祠堂,黃埔村中可是保存相當完好。經過一年的修復工程,這些建築構成了一個清末民初的建築博物館。

  佛偈有雲“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重新整飾一新的黃埔村依然恬靜。青磚、灰瓦、镬耳屋、蚝殼牆……正如工程負責人所希望的一樣,村子修舊如舊,完整地保留了歲月的痕跡。難能可貴的是,村子那份平靜也保留了下來,喧嘩驚歎,那是游客們的“專利”。村人,依然如水。

  一條村是否人傑地靈,往往從村中祠堂的數量和質量就可見一斑。黃埔村鼎盛時期有三十多座祠堂,現在剩下的也有十多座。梁家祠、胡家祠……一座座建築古樸、恢弘大氣,是極為典型的嶺南民間宗祠式的藝術建築。

  為了重現千年古村神韻,此次的修復工程用麻石重新鋪設了連接各個古跡節點的小路,麻石路綿延三公裡。沿著麻石路,可以從黃埔古港一直深入黃埔古村,踩踏歷史的余痕。

  連綿的古跡,又連成了一本中國近代名人的百科全書。胡姓祠堂裡,胡氏後人仍在津津樂道他們的先人胡璇澤一人身兼三國領事的外交傳奇;梁姓宗祠裡,有老人告訴你,這裡出生的外交官梁誠,促成收回庚子賠款的愛國之舉,與清華大學的誕生緊密相連;拱辰裡4號,在這裡成長的“永豐艦”(後改名為中山艦)艦長馮肇憲與陳炯明叛軍激戰數十天,保護孫中山安全脫險;榮西裡一條小巷走出十三行行商梁經國和他的子孫七代名人……工農兵學商,行行有精英,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形成了奇特的“黃埔村現象”。

  說起黃埔村,少不得還得品嘗這裡的美食。黃埔艇仔粥、盆粉、蝦餃、燒賣都是老饕們垂涎的美食。而且在黃埔村,還有保留完好的各式傳統節慶活動———春節的拜年、元宵的花燈、清明的祭祀、北帝誕、洪聖誕的飄色、端午節的賽龍舟、七夕的乞巧節、中秋的拜月……村中呼朋喚友,嶺南水鄉的生活風俗讓人仿如回到百年之前。 (文/羊城晚報記者 李春暐 通訊員 鄧莉 圖/羊城晚報記者 林桂炎) 中國規劃網廣州7月25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