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邯鄲為209平方公裡古城撐起“保護傘”

邯鄲為209平方公裡古城撐起“保護傘”

日期:2016/12/13 20:03:15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三千年建城史、興於殷商繁榮於戰漢、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近現代煤炭、鋼鐵、紡織與電力等工業發展的典型代表;遺存有邺城遺址、大名府遺址、明清邯鄲老城、廣府古城以及近現代工業遺產;孕育了磁山文化、趙文化、邺城文化、皇陵及佛教石窟文化、磁州窯文化、太極文化、成語典故文化及近現代革命文化等多個文化脈系----於1994年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邯鄲,當之無愧!

  日前,省政府批復了邯鄲市政府《關於報請審批邯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請示》,同意《邯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2-2020年)》。省住建廳規劃處副處長耿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一部圍繞邯鄲歷史文化價值和特色,分層次、分類型、多途徑的系統保護規劃,延續的是邯鄲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促進的是城市可持續發展。

  燕趙都市網記者 張潔

  河北省邯鄲市與其他任何一個城市一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但邯鄲市又與許多城市不同,她擁有著獨一無二、厚實豐碩得令“新生代城市”羨慕不已、無法企及的歷史“家底兒”。對邯鄲來說,《邯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2-2020年)》的編制完成,無異於為209平方公裡保護規劃范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一厚實的“家底兒”撐起了一個巨大的“歷史文化保護傘”。

  保護古城古蘊政府責無旁貸

  “古城是幾千年涵養出來的,在‘千城一面’的時下,保護古城就是保護並傳承城市最靈動、鮮活、最獨特的城市氣質和歷史文脈。”

  據耿健介紹,趙邯鄲故城是戰國典型的都城,趙王城呈“品”字結構、廓城與王城分離,具有獨特的城市布局形態。王城大殿中線對齊,開創了我國城市中軸對稱布局的先河,而邺城王宮、街道整齊對稱,分區明顯,對後來的長安、洛陽、北京城興建乃至日本的宮廷建築都有著很大的借鑒與參考價值。

  此外,廣府城與明清邯鄲老城是華北平原明清古城的典型代表,甕城、叢台、灰牆、窄巷、平頂、坡檐、石拱橋等,是古城風貌的典型標志。

  耿健說,我省對保護歷史名城高度重視,明確規定,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應納入地方政府國民經濟和社發展規劃,並安排專項資金用於規劃和保護等工作。“可以看出,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地方政府責無旁貸。”

  邯鄲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范圍與城市總體規劃的范圍一致,209平方公裡。在此范圍內進行各項建設,必須在服從邯鄲市總體規劃的同時,符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規定和要求。

  《批復》明確,實施保護規劃,重點保護趙邯鄲故城遺址與廓城輪廓、山體、水系等歷史環境要素,延續名城整體風貌;嚴格保護歷史城區空間尺度、街巷格局和環境風貌,控制建築高度,不斷改善居住環境質量;加大對名鎮、名村、歷史街巷、古樹名木和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的保護力度。積極傳承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名城保護管理法制建設,嚴格依法實施管理。

  歷史城區保護面積1.2平方公裡

  按照《保護規劃》,歷史文化名城整體的保護劃分為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風貌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工業遺產三個層次。

  在省政府的《批復》明確,歷史城區范圍:北起沁河北路、展北路,西止陵西大街,南到城南街,東至城內東街、中華大街、展後街,總面積約1.2平方公裡。

  按照《保護規劃》保護目標,保護歷史城區,要保護歷史城區的街巷格局風貌和老地名。調整歷史城區用地功能,疏解人口,延續明清邯鄲老城歷史風貌,改善明清邯鄲老城生活環境和基礎設施,保護近現代歷史城區及中華大街的風貌。

  對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實施保護措施,包括對慈禧行宮、河北銀行舊址、王銘鼎故居、王琴堂故居、邯鄲行署辦公樓進行修繕,對邯鄲書院、回車巷進行環境整治。此外,保留朱家巷、觀音閣、連城街口、北門裡等老地名。

  《保護規劃》注明,歷史城區以武靈叢台為中心,西、南各擴200米,東擴150米,北擴190米,為建築高度控制一區,控制建築高度不高於7米。以高度控制一區為標准,北至沁河南岸,東至中華大街,西至叢台公園西圍牆,南至叢台公園南圍牆,為建築高度控制二區,原則控制建築高度不高於24米。已建建築超過限高的,逐步進行立面改造,使其風格與武靈叢台相協調。叢台公園南圍牆南擴80米,建築限高24米。市委南路北擴80米,建築限高36米。

  核心保護范圍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

  耿健說,歷史文化街區被視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精髓”,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必須具備兩處經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歷史文化街區。特別是針對其中涉及的核心保護范圍,按相關法律、規章規定,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除新建、擴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外,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

  《保護規劃》劃定串成街和新華路兩處歷史文化街區。串成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10.86公頃,陵西大街以東,城南街以北,人民路以南,城內東街以西,核心保護范圍1.06公頃;新華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5公頃,東至文昌閣以東40米,西至礦區陶瓷廠以西90米,南至礦區陶瓷廠北圍牆以南70米,北至新華路,街區全長核心保護范圍1.6公頃。

  《規劃》中,串城街保護定位是,以趙都文化為內涵,集旅游觀光、休閒娛樂、餐飲購物為一體的明清風貌歷史文化街區。

  保護措施共有6項,其中包括結合管線入地、燃氣、熱力、給水等基礎設施改造,逐步恢復其傳統風貌。徹底整治街區環境,清理違章建築,建設垃圾集中轉運站、水沖式公廁和街道小綠地小游園。保留承載重大歷史文化信息的西門裡、馬軍營巷、廟前街、回車巷等,保留斜街口、廟道口、斜街等老地名,規范標識標識牌匾等等。

  《規劃》中特別明確,核心保護范圍內建築高度應按傳統風貌建築原高度控制,改建建築高度以二層(6米)為主,少量三層(9米),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改建建築高度為四層(12米)以下。

  新華路歷史文化街區的定位是磁州文化歷史街區,融陶瓷工藝、陶瓷產品展銷於一體。

  對於這條街區的保護措施,主要是街道保持原有的空間尺度,地面鋪裝恢復傳統特色;街巷兩側建築功能以傳統民居和傳統商業建築為主,鼓勵發展陶瓷文化產品、紀念品的產商結合式的手工作坊,修繕、恢復消家老宅、黃家老宅等歷史民居的傳統風貌,整治文昌閣、陶瓷廠窯群遺址周邊環境。

  同樣,這條街上的建築也有明確限制高:核心保護范圍內建築高度按傳統風貌建築原高度控制,改建建築高度以一、二層為主(3-6米),少量三層(9米),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這、改建建築高度為四層(12米)以下。

  明清邯鄲老城容積率控制在1.2以下

  從《規劃》可見,對歷史城區的總體層面保護規劃措施,主要涉及4個方面。其中之一是職能調整,即明清邯鄲老城以居住為主,適當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旅游服務業。近現代歷史城區以旅游觀光、文化展示為主。

  為有效保護歷史城區,規劃明確,控制開發強度,引導歷史城區范圍內人口向外疏解,提升歷史城區整體環境質量。明清邯鄲老城綜合容積率控制在1.2以下,近現代歷史城區綜合容積率控制在1.5以下。

  為有效解決歷史城區的交通問題,規劃提出,可采用組織單向機動車交通、交通管制、提高停車價格,並通過優惠票價鼓勵公共交通出行等辦法。

  《規劃》還分別就文物保護單位、地下文物埋藏區、歷史建築、工業遺產等的保護原則、保護目標、規劃定位與措施進行了詳述。

  近期保護規劃內容多為修繕整治及民生項目

  《規劃》期限為,2012-2020年,其中近期保護規劃為2012-2015年。

  按照“名城近期保護規劃”,將啟動趙王城廓城及其周邊的考古調查勘探;實施支漳河整治、滏陽河(市內段)治理、沁河治理、黃粱夢滯洪區擴容改造、南湖建設等重點工程;治理叢台公園、展覽館、滏陽公園、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周邊的環境,拆除與文物保護單位不協調和有礙觀瞻的建築物和構築物。

  對歷史文化街區的近期保護規劃,重點是修繕文保單位及歷史建築,整治環境和改造基礎設施,完善街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對串成街保護范圍內的傳統民居建築進行修繕,以提高居民的居住生活質量。

  中大街歷史風貌區近期保護規劃是,基礎設施全面建設和改造,建築門面整治,改造建設西部入口牌坊和中部三角廣場。

  此外,《保護規劃》涉及的“近期保護規劃”還包括名鎮、名村保護行動方案。歷史文化名鎮包括:廣府鎮、大社鎮、固新鎮、冶陶鎮、陽邑鎮、伯延鎮。名村包括:偏城村、赤岸村、王金莊、嶺底村。此外,近期規劃還包括風景名勝區與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規劃。

  省政府《批復》要求,邯鄲市要推進保護工程,包括完善保護規劃體系,抓緊制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及其他歷史地段保護性詳細規劃,加快推進歷史建築修繕、歷史文化街區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改造等保護工程。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任何與歷史文化名城環境和風貌不協調的建設活動。

  耿健說,按照規定,經依法批准的《保護規劃》,不得擅自修改。省住建廳會會同省文物主管部門,加強對保護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一旦發現存在保護不力等問題,會及時向當地政府提出整改意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