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走進百年古鎮 探尋心中清幽

走進百年古鎮 探尋心中清幽

日期:2016/12/13 21:11:32      編輯:古建築紀錄

——全國省報記者“國家公園省多彩貴州行”走進青巖 
 

    全國省報記者在青巖古鎮選購旅游產品。

  小鎮尋蹤

  古鎮青巖,作為最具魅力的中國小鎮,600年歷史延綿至今,使這個昔日邊陲軍鎮因地理位置近於省會貴陽而成為旅游勝地。“古”既是賣點,也是難點。當地如何圍繞“古韻”創新發展旅游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而貴州類似於這樣的古鎮還有很多,這是一個具有共性的話題。

  百年古鎮迎來全國百名省報記者

  夏日的貴陽,爽爽的天堂。由省委宣傳部、省旅游局主辦,貴州日報報業集團承辦的全國省報記者“國家公園省多彩貴州行”采訪活動在貴陽正式啟動,全國百名省級省報記者走進了此次活動的第一站:青巖古鎮。原汁原味的古鎮文化讓記者們感歎不已。

  擁有630多年歷史的青巖古鎮自古以來,既是軍事咽喉要塞,也是古代商賈雲集、用茶葉和馬匹互換的市街式茶馬古道,同時又是連接漢人與苗、納西、阿瓦等多民族經濟文化的紐帶。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這裡曾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

  這群來自天南海北的記者們剛一下車,就被青巖的精致、婉約、青幽所吸引,沿著長長小巷深處的青石街,穿門入戶,兩旁青瓦老屋一間連著一間,見證著百年風雨的滄桑。兩旁的鋪面林立,賣貨人熱情地吆喝著,或者賣力地演藝著自己的拿手絕活。

  記者們每到一處,照個不停、問個不停、看個不停。第一次到貴州的大眾報業集團的記者徐明游覽古鎮時一直在拍照,“古鎮古色古香,加上爽爽的天氣,這裡簡直就是天堂,”但他也給青巖古鎮提了一些中肯的建議,如加強文化保護,提升已有旅游資源高度等。

  拎著大包小包旅游紀念商品回來的雲南日報報業集團記者儲東華高興地告訴記者,走進青巖,就像一座用石頭砌成的小鎮,石板房、石頭牆、石坊、石街……,民風淳樸,每一條小巷、小屋、牌坊都有自己的故事。

  不僅如此,參加活動的記者紛紛表示,青巖古鎮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築,使青巖古鎮散發出巨大的魅力,保護與發展應成為當地重中之重的任務,讓古鎮民族文化代代傳承。  

    ◎行者無疆

  《新聞戰線》執行主編冷梅:想把青巖豬腳帶回家

  遇見冷梅的時候,她正在青巖古鎮街頭的美食攤前流連,手裡已經拿了兩包不同攤鋪買的玫瑰糖。“這裡的小吃好多。沒來之前就聽說這裡的豬腳好吃,可惜實在不方便帶,不然我一定打包帶回家。”她告訴記者,每到一個地方,她總愛嘗試當地的美食,而在青巖古鎮,滿街滿巷的小吃讓她目不暇接,買了青巖的特產玫瑰糖,又忍不住要買一點玫瑰醬,糕粑稀飯、豆腐圓子、雞辣椒、冰粉、酸蘿卜……眾多的小吃牽扯著她的腳步。

  冷梅說,“許多風景是可以復制的,但是融匯了當地地域文化的美食是無法復制的。去過那麼多的古鎮,有的風景其實都差不多,但是沒一個地方的小吃會那麼豐富,那麼有特色。”她說,美食和古鎮的融合應該是青巖古鎮最值得回味的地方,也是能夠將青巖和其他古鎮區別開的顯著特點。  

    黑龍江日報王曉平副主任:小鎮故事多

  “國家公園省多彩貴州行”昨日啟動,全國省報記者一行當日下午抵達了活動的第一站——青巖古鎮。各地的老記們對青巖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來自黑龍江日報的王曉平副主任對這裡古樸和現代的完美融合贊歎不已。

  她告訴記者:“這是我第一次來到貴州,對風景名勝以前只聽說過黃果樹,覺得貴州是個很落後的地方。來了之後發現,這裡不僅僅有古域古跡,傳統工藝品,也很有現代的氣息。”“曾經以為只有昆明四季如春,現在發現貴州的氣候也相當宜人。”

  在青巖,王曉平數次坐下來和當地人攀談,坐在游客和店主們身邊,邊聊邊記,打聽他們的故事,了解青巖的文化。她說,青巖古鎮很有意思,這裡的人很有故事。她對這次活動非常滿意,認為這次的活動舉辦得很好,是大手筆。  

    中國旅游報記者邢光明:景區人的熱情和笑容令人難忘

  作為《中國旅游報》的攝影記者,邢光明不是第一次來貴州,2009年他曾來到青巖古鎮,走過西江苗寨,看過黃果樹大瀑布,貴州留給他最深的印象就是,無論到了哪裡,遇到的人們都熱情好客,對著鏡頭毫不吝啬自己的笑容:“在很多景點,看到我們舉起鏡頭,有的甚至還要收錢。但是在貴州,無論我向他們詢問什麼,甚至要求他們配合拍照,他們總是熱情地回應”。在他看來,貴州無論是山水還是人文,都像一塊沒有受到污染的淨土,讓他流連。

  他還說:“以前我來的時候,青巖的規劃還沒有那麼完善,南門的入口還有些雜亂,通往景區的道路建設也沒現在那麼好。而現在,我看到的是,山更綠了,路更好了,景區也更加規范了,無論是生態還是環境保護都在加強”。日新月異的貴州旅游,讓他很期待接下來每天的行程。    

    四川日報主任記者尹曉華:到鄰居家串門

  在熱鬧的采風記者團裡,尹曉華顯得要沉默許多。一個包,一個單反相機,大大的太陽鏡遮住臉。作為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的主任記者,尹曉華的這次貴州之行就像是到隔壁鄰居家串門。可她卻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這是她第一次走進多彩貴州。

  在她看來,貴州與四川在很多地方都相似,旅游上很多方面也是可以互相借鑒的。她對貴州的旅游宣傳評價甚高。她說,貴州旅游的宣傳找准了定位,“爽爽的貴陽”這個口號就很鮮明直接——這兩天她就深切體會到了夏日貴陽的爽爽涼意。

  《多彩貴州風》的演出也給尹曉華留下了很深印象。她對這個演出贊不絕口,“游客到一個地方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這台節目將貴州的民俗高度濃縮到兩個來小時的表演裡,成為貴州旅游宣傳的一個媒介,非常不錯。”

  作為四川日報旅游等方面的編輯,對貴州旅游的開發上尹曉華也有一些思考。她說:“青巖古鎮如果能多加強游客的參與、互動,可能會更好一些。而且,古鎮裡最多的應該是居民而不該是商家。”  

    湖北日報記者魏志剛:提煉文化 讓青巖更上一層樓

  魏志剛在聽了導游的介紹後,背著包自己去逛了逛。有家吆喝聲響亮的糖鋪吸引了他的目光,在品嘗了小塊現做的芝麻糖後他還買了兩盒。

  青巖人的精神面貌非常好,魏志剛說恐怕正是因為青巖這小鎮閒適的氣韻浸潤,使這裡的人看上去幸福無比。城市化進程迅速,從繁華鬧市走進這個青山綠水的小鎮,只是隨處走走,心境都會恬淡許多。魏志剛聽導游介紹,青巖有東巴文化,這讓他很感興趣。他認為,青巖作為歷史文化名鎮,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大有挖掘的潛力。另外,青巖原石建築的完好保存讓魏志剛有些驚訝,這體現了古鎮在保護性開發上很見實效。  

    ◎舌尖上的貴州

  青巖鹵豬腳

  又名狀元蹄。相傳清朝時期,青巖趙以炯,為上京赴考,常溫功課至深夜。一日,忽覺肚中饑餓,便信步走到北門街一夜市食攤,點上兩盤鹵豬腳作消夜,食後對其味贊不絕口。攤主上前道:“賀喜少爺”。趙問:“何來之喜?”。攤主不失時機道:“少爺,您吃了這豬腳,定能金榜題名,‘蹄‘與‘題’同音,好兆頭,好兆頭啊。”趙聽後大笑,不以為然。不日,上京赴考,果真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回家祭祖時,重禮相謝攤主。此後,鹵豬腳便被譽名為“狀元蹄”,成為趙府名食,後經歷代家廚相傳,擴至民間至今。  

    腸旺面

  腸旺面又稱腸益面。“腸”即豬大腸,“旺”則是豬血,加上面條,三者相加便相得益彰。腸旺面是貴州極負盛名的一種風味小吃。在貴州眾多的小吃中,腸旺面有山西刀削面的刀法,蘭州拉面的勁道,四川擔擔面的滋潤,武漢熱干面的醇香,以色、香、味“三絕”而著稱,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湯鮮的風味和口感,以及紅而不辣、油而不膩、脆而不生的特點。  

    絲娃娃

  絲娃娃,是一種貴陽街頭最常見的小吃,猛一看頗似產房裡初生的嬰兒被裹在“襁褓”中。“襁褓”是用大米面粉烙成的薄餅,再卷入蘿卜絲、折耳根(魚腥草)、海帶絲、炸黃豆、火胡辣椒等。又名素春卷。當地人吃時,當然少不了注入酸酸辣辣的汁液。  

    大眾日報記者徐明:可借鑒山東曲阜經驗開發趙狀元府

  7月2日下午,參加全國省報記者“國家公園省多彩貴州行”活動的記者來到我省名鎮青巖。大眾日報記者徐明對古鎮的魅力,民族風情,歷史韻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說起古鎮,徐明去過的地方可不少。江蘇的周莊,浙江的烏鎮,山東本地的也去過不少,但大多是江南水鄉的味道,“像青巖這種民族特色鮮明,民風淳樸的古鎮還是第一次到。”整個下午的參觀,徐明用他的相機詳細記錄著青巖的一景一物。

  商業氣息過於濃重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古鎮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徐明認為,像青巖這種古風古樸的小鎮一定要保護好,像趙狀元府這樣的特色景點應該重點打造:“像山東的曲阜,每年高考都會有很多人前往燒香祈禱,在貴陽難得有這樣的地方,應該多多向游客介紹,管理部門也應多宣傳。”

  聽說青巖玫瑰糖很有名,徐明在古鎮街頭買了幾袋。他說:“青巖商品的價格都還挺實惠。”  

    遼寧日報柏巖英副主任:古鎮青巖令人驚歎

  來到我省古鎮青巖,遼寧日報記者柏巖英喜出望外。在青石小路上漫步游覽,興致勃勃地觀望古韻濃厚的青巖古建築群。

  柏巖英說,青巖著實令她驚訝,這個青山腳下的古城讓她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奇妙感覺,在東北是絕對體會不到的。這等珍貴的歷史遺產,一定要愛惜保護。

  柏巖英還拿出她沿路買到的玫瑰糖給我們看,說路過小鋪的時候,老板十分熱情地請她品嘗,老板的熱情和笑容感染了她,加上這東西的味道非常不錯,所以她買了一包准備以便路上解饞。  

    寧波日報記者左文輝:尋古問今感受悠久文化

  寧波日報的記者左文輝,在青巖游覽的過程中,一直在尋找“青巖教案”的遺址,而幾位記者聽到後也對此很感興趣。

  左文輝告訴記者,他到過貴州多次,對這裡多姿多彩的文化印象深刻,青巖古鎮,是貴陽南通廣西古驿道上第一驿站,素有“築南門戶”之譽,除了有著濃郁民族風情外,還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古鎮中心近0.8平方公裡的范圍內,有“四教並存”的奇特文化現象。在近代史上,這裡曾發生過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

  左文輝及幾位記者在古鎮中一路奔走,向鎮裡的老人打聽“青巖教案”故事和舊址。由於行色匆匆,最後也沒能找到舊址,但從當地老人的口中證實,當年發生“青巖教案”地方在青巖古鎮北門一公裡外姚家關。這一收獲,讓左文輝很高興。  

    雲南日報記者儲東華:陶醉在青巖的美味和古韻中

  雲南日報記者儲東華對青巖一見鐘情,這一趟一下午的出行,她可沒閒著,打包了一大堆青巖的小吃和飾品。尋找了半天的青巖黃記玫瑰糖,剛從趙狀元府走出不久的一個轉角就相遇了,她一下買了兩包。此外,各種飾品也是她搜索的對象,包括紫袍玉等都悉數收歸囊中。

  青巖也似乎滿足了儲東華的各種期待,她最感興趣的除了青巖的美食和手工藝品,還對青巖的建築很有感情,走過一段矮矮的斷牆時,她停下來向旁邊的村民詳細了解這段牆的故事,還在牆邊合影留念。她認為,青巖現存和修復的古建築固然精美,但在時光中逐漸被遺忘的殘垣斷壁更能勾起她的思緒。她非常喜歡青巖,同時又擔心過多的游客和開發對古建築的破壞,她希望我們能多一些對文化和歷史的擔當。
    作者: 金艾 羅梅 曠光彪 龔媛媛 馬曉丹 李絲絲 梁玥 何天天 鐘俊怡 趙冀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