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安定古鎮成陝西旅游新亮點 為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力作

安定古鎮成陝西旅游新亮點 為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力作

日期:2016/12/13 18:51:14      編輯:古建築紀錄
    近年來,隨著旅游熱的日益升溫,全國許多地區都在致力打造“美麗小鎮”。在陝西延安的子長縣,有個安定鎮,目前也正抓緊進行“陝西美麗小鎮”的建設。新打造的安定古鎮旅游街區由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擔綱設計,其諸多造型各異的窯洞得到有關專家的贊譽,並成了安定古鎮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安定是一座飽經風雨滄桑的古鎮,是古安定縣的縣城。其依山傍水,古樸雄渾。素有“翠山獻屏拱、河水環瀾、西塞要徑”之稱,宋代之時設“安定寨”,取平安穩定之意。戰國時,地屬魏國陽周邑。公元前330年,雕陽之戰後,魏國納獻陽周邑於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設陽周縣,至王莽新朝改為上陵峙。東漢建武元年(公元56年),撤銷縣制。宋代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將“安定寨”升為“安定堡”。元朝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置安定縣,作為一個縣名一直沿用至1942(為紀念謝子長將軍更名子長縣),作為一個寨、堡、鎮,其名一直沿用至今,幾近千年的歷史。
    安定古城位於安定鎮區,為延安保存較好的宋城之一,牆體夯築,外砌石條。現存牆垣殘長2.2公裡,殘高6-8米,基寬5-8米。有東、西磚券門,東門高7米,寬4米,進深8米;西門高8米,寬7米,進深8米。據《宋史周美傳》,北宋慶歷五年(1045)設安定堡於此,元至元元年(1264)改為安定縣,明、清因之。城內有陝北唯一完整保存的清朝縣衙遺址—安定縣衙,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清朝安定縣縣衙的辦公所在地。其建築建構無梁、無柱,由四個拱形窯洞組成,極具地域建築特色。城內北門內鑲嵌有一塊馮玉祥於民國十六年的題名碑記,石碑高1.5米,寬為0.70米,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另外,城內分布有眾多歷史民居及大量的歷史遺物。
    7月31日,在安定古鎮,快報網記者看到,工人正在抓緊進行旅游街區的建設。從景區規劃圖上看,作為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的力作,未來這裡必將成為陝西旅游的一個新亮點。安定古鎮裡,有著許多歷史久遠的窯洞,而且都各具特色。其中,有的保存完好,甚至至今還住著人。但久經歲月和風雨的侵蝕,有的卻已是面目全非。有關專家認為,安定古鎮的窯洞群在建築學等領域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民族英雄”謝子長曾經在子長縣創辦青年軍事干部訓練班和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展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教育。但頗為遺憾的是,在安定古鎮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已成了斷壁殘垣。
    安定是中國絲綢之路北線必經之道,自隋唐起即為邊關要塞。元朝開始設縣,歷代為當地政治中心。安定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文化遺存。8處自然文化風景,被列為“安定八景”。安定古鎮還是“第二敦煌”——中山石窟所在地,素有“歷史名鎮、文化名鎮”之稱,自古為“邊關之咽喉、兩塞之要經、秦關之保障”。
    安定鎮境內歷史悠久,人文荟萃。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思想家胡瑗,其祖籍陝西安定堡(今安定廖公橋)。胡瑗集教育理論、教育實踐和教學改革於一身,開宋代理學先河,被王安石譽為“天下豪傑魁”,與孫復、石介並稱為“宋初三先生”。安定鎮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文化遺存。據子長縣《縣志》記載,安定古鎮有8處自然文化風景,列為“安定八景”。即“石室莊嚴”、“鳳嶺朝霞”、“錦屏疊雪”、“西池晚煙”、“花崖秀特”、“文筆騰光”、“龍山夕照”和“北河曉月”。
    安定古鎮位於子長縣西部,距縣城15公裡。自駕:西安出發上包茂高速子長出口出轉入省道206——經子長縣縣城中山街直行,過秀延河大橋——安定路約15公裡到安定鎮。乘車:西安城北客運站有發往子長縣的高速大巴,到達後轉當地班車即可到達小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