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城南印象陳列館的上千件老物件,搬到了南京浦口碼頭附近一個小樓的一層
(現代快報記者 馬晶晶 攝)
老城南印象陳列館因入不敷出等原因,2011年年初無奈關閉。館主高松四處奔走,想重新找個地方,將上萬件藏品展示出來,然而一直沒著落。1年過去了,這些“寶貝”還散落在幾個地方寄存。
這,其實是一個縮影:南京的民辦博物館普遍生存艱難。昨天上午,南京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委員們建議,政府應該按與國有博物館同樣的標准,給予民辦博物館運營資金支持。
如果不是有人帶路,很少人知道南京浦口碼頭附近,一幢3層小樓裡,竟然藏著上千件的南京老物件。推開門,裡面雜亂堆放著老門牌、舊木箱、縫紉機、搪瓷缸等老物件,有張雕花大床,為了省空間,干脆是拆散了放。
“都是之前老城南印象陳列館的館藏,後來陳列館閉館了,東西就運到這裡。”萬先生說。他是老城南印象陳列館館長高松的朋友,現在幫忙照看藏品。
這還只是藏品的十分之一而已。其余藏品被寄放在另外3個地方,分別是在鎮江的句容、南京的花旗營,以及萬先生在浦口的家中。他說打算把這裡的藏品分類整理,做成“回憶小館”對外開放。不過,這也只是個打算,他還得跟藏品主人高松商量,能不能做成,很難說。
高松是東北人,花了十幾年時間搜集整理南京老物件,至今有上萬件的藏品,包括門雕、磚雕、雕花木床、古井欄、古董椅、門窗、雕花木床等。
2007年,受南京市秦淮區文化局邀請,高松將上萬件藏品搬進了秦狀元府,當年5月1日,南京老城南印象陳列館開館,當時有3個院落、近500平方米展廳。不少慕名而來的參觀者很驚喜:因為他們竟然在這裡找到了自家的舊門牌。這裡,收藏的是記憶。
當時,秦狀元府門票8元/人次,陳列館免費。剛開館時,一周的參觀者就高達5000多人,高松還曾自掏腰包買門票請人來參觀。可好景不長,這股熱情沒持續多久。
因為入不敷出,秦狀元府不斷壓縮免費入駐的陳列館面積,從3個院落縮成兩間廂房,又縮到只剩一個小閣樓。2011年1月,終於正式關閉。
昨天,記者電話聯系到高松,他離開南京回到東北已經有一段時間。
說起老城南印象陳列館,高松情緒復雜,不想多談。“我只是想向大家展示這些老物件。不過跑了很多部門單位,聯系場地,都沒成。”
長風堂:
參觀者寥寥,零客流很常見
南京的民辦博物館基本都藏在城中,比如北京東路22號的和平大廈16樓的長風堂。盡管它是江蘇最大的民營博物館,也是迄今為止全國最大的民營博物館,可知道“長風堂”名字的市民很少,“什麼地方?沒聽過。”
昨天,記者探訪了這家民辦博物館。一出電梯,古色古香的裝潢就讓人感到濃厚的書卷氣。門口匾額上的“長風堂”3個字,由博物館創辦人、南京天地集團董事局主席楊休題寫。這個私人博物館占了整個樓層,面積2000平方米左右,共六個展廳,展品主要是中國書畫、西洋畫以及名人信札等。記者看到,王陽明、張之洞等人私人信件原件陳列其中,還有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名家字畫。
工作人員介紹,這些藏品都是館主收藏的真跡,價值不菲。2004年,楊休曾斥資6930萬拍得陸俨少畫作《杜甫詩意百開冊》,成為“鎮館之寶”,單獨在一個展廳展出。
如此豐富的頂級藏品,參觀者並不多,來的多是研究者、收藏者等內行。采訪中,現代快報記者只見到3位參觀者,他們是南師大的在校大學生,專業就是博物館學。工作人員介紹,
平時零客流的情況也不少。
委員調查
能保證正常開放的,沒幾家
民辦博物館的狀況,引起不少南京市政協委員的關注。
九三學社南京市委員會遞交了《積極引導和扶持民辦博物館的健康發展》的提案,市政協委員、南京博物館圖書信息部副主任張莅坤也建議,幫促民辦博物館繁榮發展。
“這些民間博物館,能保證每天正常開放的,不過寥寥幾家。”根據委員們的調研,南京的民辦博物館絕大多數“養在深閨人未識”,有的開半年、修半年;有的已經關門,除了老城南印象陳列館,烏龍潭公園裡的龜鱉博物館也是幾年前就關門了。這其中,經營得有聲有色的要數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裡收藏了2700多件抗戰藏品,4萬余冊圖書,免費接待近10萬人次。但究其原因,主要得益於背後有極具經濟實力的獨立企業支撐。
“生存狀態好些的,都有財團和企業支持。”委員們慨歎。
建議政府“入股”給補貼
記者了解到,博物館陸續向社會免費開放以來,國有博物館享有專項資金補貼,然而民辦博物館即使免費也享受不到補貼。對此,市政協委員、南京博物院圖書信息部副主任張莅坤建議,南京可以參照南通的做法。南通規定,無論是財政撥款博物館還是國有企業或民辦博物館均實行免費開放,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具體的補助數額根據旅游人數來確定;在立項審批、報建審核等方面享有政府“綠色通道”優惠。比如,對其門票收入免征營業稅;新建和利用已有建築改建的民辦博物館,對其中用於展覽、修復、設備間、辦公室等區域的建築面積,以政府股權投入的方式給予一次性補助。
九三學社南京市委員會也建議,應盡快出台民辦博物館扶持辦法,在規劃建設、土地征用、規費減免、從業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拿出相應措施。
文廣新局
贊同國有民辦博物館“牽手”
目前,南京登記注冊的民辦博物館只剩下5家:南京長風堂博物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百家湖博物館、金陵文化博物館和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還有不少民辦博物館,沒有登記注冊。
“其實,國有博物館有大量空置的臨時展廳,可以引入民博精品陳列進行巡展。”市政協委員張莅坤建議,由相關部門牽頭,強化國有與民辦之間的交流互動。
對此,文廣新局博物館處副處長張國祥非常贊同。他表示,有的已經開始這麼做。比方鼓樓區對魏源故居進行了修繕,他們與金陵文化博物館聯系,打算雙方合作展示陳列。另外,門東地區正在建老城南記憶館,並且面向社會征集老物件。原來老城南印象博物館裡的“寶貝”也可以入駐。張國祥認為,國有民辦合作辦館的模式,是一條不錯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