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隆興寺:文化豐厚的千年古剎
日期:2016/12/14 17:30:16   編輯:古建築紀錄隆興古寺
記者一行參觀古剎
陽光掩映在寺與樹之間
冬日的隆興寺更顯肅穆、莊嚴
寺廟建築的一角
“隆興寺是國內著名的佛教寺院,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初名龍藏寺,唐改額隆興寺。”在講解員的介紹下,中央重點網絡媒體“十八大後看河北”記者一行於11日上午來到河北正定隆興寺,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隆興寺位於正定縣中山東路北側,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趙匡胤旨,於寺內鑄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銅質千手觀音-菩薩像,並蓋大悲寶閣,此後,寺內大興土木進行擴建,以大悲閣為主體的宋代建築群便相繼告成。金、元、明各代對寺內建築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間,又曾兩次奉敕大規模重修,寺院形成了東為僧徒起居之處,中為佛事活動場所,西為帝王行宮三路並舉的建築格局。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賜額“隆興寺”。
寺院建築中軸線南端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大悲閣、御書樓、集慶閣、彌陀殿、龍泉井亭。主次分明,高低錯亂,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寺院建築的獨特風格。寺內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即:被古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世界古建築孤例、造型獨特的宋代建築摩尼殿;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我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被推崇為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舉高21。3米的千手千眼銅鑄觀音菩薩是我國古代最高的銅鑄大佛;設計巧妙,富於變化,做工精細堪稱我國一絕的銅鑄千佛墩。同時,寺內還荟萃了歷代瓷器、碑刻、壁畫等藝術珍品,均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為增加文化內涵,2004年-2005年在寺內東北側建成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閒為一體的明清式園林龍騰苑。龍騰苑占地40余畝,園內古跡荟萃風景優美,有北朝石造像、金代廣惠大師經幢、元代壁畫、明代龍泉井亭和“三世中丞”牌坊,同時還會欣賞到紫虛山、明遠亭、龍吟榭、千秋鑒園、春蔭亭、延光堂等園林景觀。讓人環游其中,仿佛走入美麗的歷史文化畫卷。
隆興寺是座千年古剎,也是一座古代文化寶庫,千百年來,以強大的藝術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1974年以來,先後有田紀雲、薄一波、李鵬、李瑞環、吳階平、彭沖、彭佩雲、錢其琛、江澤民、遲浩田、姜春雲、等70多明國家領導人莅臨正定隆興寺,題詞“文物寶庫,旅游勝地”;2001年11月5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隆興寺時,對其所蘊涵的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給予高度評價。2001年,隆興寺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推薦閱讀:
長春道教景觀長春洞
濟南大覺寺
中國的“比薩斜塔”—連州慧光斜塔
“東南名剎”安徽琅琊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