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看大陸:歷史古城的現代哀歌
日期:2016/12/13 22:26:24   編輯:古建築紀錄北京2月27日電 台灣《旺報》今日刊文《台灣人看大陸:歷史古城的現代哀歌》,作者認為,大陸必須學習先進國家堅守真古跡、真產品、真文憑的精神,才能強化其軟實力,鞏固中華文化的世界地位。因為破壞容易、維護難,而越是困難的任務正是國力的展現。
全文摘編如下:
前年孟春時節我游歷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是當地政府仿效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所打造的實體游樂園區。成千游客專注於驚心動魄的飛靶秀,體驗坐花轎的新鮮感;種種傳統技藝的重現,使人興奮雀躍。
然而,踩在新砌的石磚街道,心中十分感慨,仿古建築沒有真文物遺跡所具備的質量、細節和歲月痕跡,只有單純地鋪上復古風格的磚瓦、梁柱,缺乏真古跡的靈氣。游歷“清明上河園”象是玩了一趟台灣龍潭的“小人國”,內容豐富,然而靜心回味,卻覺得平庸無感,當下的歡樂與刺激掩蓋了對歷史宏偉的懾服。
山寨古跡的苟存是摧殘歷史記憶的愚民政策。新中國的成立,秉持著推翻前朝社稷的思維,錯認“舊”就代表迂腐,“新”就代表進步,殊不知歷史的遺跡是一個城市的潛意識,越是悠久就越穩固。“真古跡”與“假文物”有如老鹵汁與新鹵汁的區別;“老鹵汁”有鹹香甘醇的圓融韻味,而“新鹵汁”只能嘗出重甜死鹹的表層味覺。文化古跡一旦商業化,那麼歷史不再是教化人心的素材,徒然淪為戲劇化的傳奇小說,只剩下娛樂的價值。
不可諱言,真文物的維護成本非常高昂。修繕人員需要許多歷史考究的耐心與追求真實的熱情,這是對古聖先賢的敬仰所作出的具體行動。想一想,若南唐李後主未見舊時的“雕欄玉砌”,又如何蓦然興起“往事知多少”的惆怅呢?讓青年學子閱讀古典文學之余又能對照真古跡,必可加深文學在內心的感受力。
尊重古跡,直接展現地方政府的文化素養。《旺報》報道曾提到:藏傳佛教格魯派大廟嵩祝寺始建於清雍正11年(公元1733年),被列為北京市級保護文物。曾經氣勢恢宏,如今龜縮在一棟銀行大樓底下,成為社會名流的交誼場所,被改得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肅穆莊嚴。
其實,文物古跡與現代化建築皆是一個城市的資產,當古老城市建蓋新穎的寫字樓,同時,歷史建築也可作為新興洪流中最亮眼的地標。因此保有現代與傳統的各別特色,兩者才能和諧共存,不但可以維護城市歷史的深度,也能兼顧城市的經濟發展,一舉兩得。
古跡的維護必須從“求真”的心做起。中國大陸必須學習先進國家堅守真古跡、真產品、真文憑的精神,才能強化其軟實力,鞏固中華文化的世界地位。因為破壞容易、維護難,而越是困難的任務正是國力的展現。讓我們從自身做起,愛惜古文物如同敬重自己的祖先,後代子孫才會珍惜上一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結晶。(許家宜/律師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