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更新了一批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名單裡,解州關帝廟以“關聖文化建築群”為申報名稱,成功入列其中,並被授予證書。這對於進一步擴大關公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解州關帝廟始建於陳末隋初,經歷朝歷代多次增建重修,形成了由結義園、主廟、寢宮、御花園為主體的“前朝後寢”宮廷式格局主建築群,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始建最早、規模最大、檔次最高、保存最全的關帝廟宇,是傳統文化元素特別豐富、建築手法極為獨特、歷史發展特別悠久、文化含量特別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寶庫。其形制、建築藝術、文化內涵等均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近年來,運城市人民政府非常珍惜解州關帝廟裡這些具有普世價值的珍貴文化遺產,對其保護范圍和建控地帶都作了明確規劃。為了更好地傳承這裡的關公文化和關公精神,保護這裡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使之成為人類共享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從去年9月份開始,解州關帝廟文管所啟動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一年多來,申報工作有序推進。申報之初,該所投資120萬元,與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簽訂合同,邀請該院為解州關帝廟編寫完整的申報文本。文管所及時整理遞交了包括歷史文獻資料、圖像資料、周邊環境等在內的基礎資料清單,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呂舟作為這一技術服務合同的項目主持人,與業界精英一道深入探討了解州關帝廟建築申報列入世界遺產的可行性,並制定了遺產申報策略。今年6月19日,申遺考察組一行專程來到解州,對關帝廟的歷史環境和文化風貌進行了考察評審。考察組長、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這樣評價:關帝廟景區內部是一個封閉的區域,不涉及拆遷及其他問題,具備良好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景點文物展示環境,景區人員組成和文物保護系統都很到位。在參觀崇寧殿的盤龍石柱和春秋樓的藻井時,張立方盛贊:精雕研磨的石柱、巧妙制作的木構件,是山西雕刻藝術和建築藝術的載體。
為加強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國家文物局今年組織開展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更新工作。經專業機構和有關專家評估,共有45個項目入列其中,解州關帝廟的“關聖文化建築群”排在第五位。此次入選的45個景區項目,雲集了國內諸多知名景點。其中,山西入選的景區除了解州關帝廟是獨立單位外,應縣木塔、丁村古建築群和中國白酒老作坊均為捆綁式單位。
進入新世紀,解州關帝廟文管所致力於打造關公文化品牌。此次入列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對於進一步提高運城市的知名度,推動全市各項工作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此前,解州關帝廟的“關公信俗”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6月12日,“關公信俗”又被確定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引起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該所負責人稱,將以此次入列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為契機,全方位提升景區的硬件和軟件水平,積極應對後續的評審工作。
世界文化遺產,全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屬於世界遺產范疇。一個國家需要首先對本國有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出一份詳細的目錄,這被稱為預備名單。沒有列入預備名單的遺產不能進行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