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原生態的黔東南:民族文化奇葩絢麗綻放

原生態的黔東南:民族文化奇葩絢麗綻放

日期:2016/12/13 22:42:37      編輯:古建築紀錄

  7月23日,在第六屆中國・凱裡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節開幕式當晚,大型山水實景演出《映畫黔東南》以本土文化原創為特色,向觀眾呈現了一台展示黔東南豐富多彩民族文化的視聽盛宴。節目內容以黔東南苗、侗、瑤等民族具有符號意義的文化元素進行創作,集中展示黔東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精髓,勾勒出“黔東南民族文化之旅”的輪廓和印象。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客商和游客感受到了黔東南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文化產業的發展,關系著民生幸福,也體現著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近年來,黔東南州文化體制改革進展順利、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事業空前繁榮,各族人民群眾的文化自尊和自信得到了空前提高和加強,為該州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精神動力與活力。

  原生態的黔東南,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生態文化獨特,歷史文化厚重,紅色文化燦爛。依托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全州文化戰線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增強了發展潛力,激發了發展活力,促進了民族團結與融合,創造了發展“奇跡”:“侗族大歌”震撼歐洲,《魅力黔東南》驚艷美國舞台,原生態黔東南讓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該州走出了一條事業與產業並舉、雙贏的文化發展之路,民族文化自信前所未有。

  目前,全州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52項68個保護點,是全國地市國家級非遺文化最多的地區。在每年“兩賽一會”選拔賽的激勵下,一批批黔東南的能工巧匠和優秀作品入圍省總賽,獲得“貴州名創”和“貴州名匠”50多名,有效地推動了民族民間工藝的傳承和保護。

  在去年第八屆深圳文博會期間,來自黔東南州能工巧匠的非遺文化展示,成為展會上璀璨的亮點之一。文博會上,該州簽訂合同協議資金達338.35億元。

  這是黔東南州民族文化日益自信、影響力日益擴大的結果。近年來,黔東南州實現了從“管理文化”向“經營文化”的轉變,敞開市場,文化產業逐步發育壯大。黔東南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民間性、農耕性、地域性、民俗性和不可替代性,成為全州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石。

  隨著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的蓬勃發展,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全州文化旅游產業一路高歌猛進,成為貴州、乃至全國的旅游熱點地區之一。在旅游產業帶動下,黔東南州民族文化產業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銀飾、刺繡等傳統工藝產業發展迅速,民族民間節慶會展產業效益初顯,民族歌舞演藝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斗牛、斗雞、斗鳥等傳統娛樂活動產業化發展前景可觀,民族特色飲食、醫藥、建築正逐步走向產業化,報紙電視媒體廣告經營等現代文化產業發展日趨迅猛。

  2011年,黔東南州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88784.12萬元,比上年增長15.95%,占全州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2%。

  隨著《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國發2號文件的出台實施,全州文化產業發展迎來了黃金發展期。黔東南州委、州政府迅速根據該州文化產業的特點,制定了《黔東南州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頒發了《中共黔東南州委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多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作出了全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空間的戰略布局,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推進步伐作了明確的要求和任務分解。

  如今,全州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民族工藝品市場需求驟增、文化與旅游結合特點更加突出、特色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化、民族動漫和影視拍攝等投資傾向凸顯、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步伐加快的喜人局面。

  同時,黔東南州通過推動文化遺產與旅游相結合、民族文化旅游村寨與旅游相結合、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相結合、古城古鎮與旅游相結合、重點景區(點)與旅游相結合、特色小城鎮與旅游相結合等,不斷創新發展方式,使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跨上新台階。2012年全州接待游客2389.5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98.50億元,分別增長25.76%和30.13%;其中:鄉村旅游從業人員10.32萬人,總收入33.35億元,同比增長39.52%。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