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遭毀是沉痛的文化之殇
日期:2016/12/13 22:38:20   編輯:古建築紀錄
拆除後的梁林故居
新華網福州2月2日電(記者塗洪長)位於北京東城區總布胡同內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日前突遭拆除,幾成瓦礫,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對於梁、林故居是否屬於“不可移動文物”、拆遷行為是否違規、“維修性拆除”之說能否成立的爭論至今未決。名人故居保護在“開發”圍剿中舉步維艱的境地讓人扼腕:拆的是房子,痛的卻是文化。
隨著舊城改造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何保護好包括名人故居在內的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嚴峻問題。近年來,各地文物被毀、遺跡被拆的事件屢見不鮮。據2011年底國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結果顯示,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當中,新發現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為536001處,其中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已消失,這樣的局面怎不讓人痛心?
冰冷的數字後面是一幢幢百年乃至千年建築的轟然倒塌,是一頁頁特殊歷史文化信息的無奈沉淪。以名人故居為例,故居大部分位於老城區內,除了建築本身的價值,更是一座城市歷史文明的微型樣本和魂魄所在,其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廂一院、一書一畫莫不含載特殊的歷史文化內容,是後人追索名人風采和時代風貌的重要依憑。任由這些歷經風雨淘洗的老房子、老建築消失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對不起歷史先賢,更有愧於後人。
眾所周知,對歷史文化古跡的最好保護是堅持“三原”原則:原物、原址、原狀。但現實中,以“開發保護”之名擅自改建、整饬、位移、拆遷文物建築等的現象卻大行其道,此次梁、林故居被毀,甚至搬出了的“維修性拆除”的荒唐名目。而明眼人一看便知,許多地方的所謂“開發保護”,大多是重開發輕保護,甚至只開發不保護。流毒所至,全國一大批文物建築、歷史遺存被“保護”得面目全非,處處敗筆,歷史風貌和文化內涵盡失。
此次梁、林故居被毀事件,折射出的是資本意志的強橫和文保部門的孱弱,而洶洶民意背後不僅是對一幢北京老四合院的傷悼,更是對我們民族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憂思。包括名人故居在內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傳承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著我們民族的情感氣質,是我們走向未來、實現振興的重要“軟實力”,任何一種破壞,都是沉痛的文化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