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咫尺息妄念
日期:2016/12/14 17:32:38   編輯:古建築紀錄洪谷山上的一處塔林
洪谷寺塔 谷武民圖
人類遺存歷史文化勝跡中,宗教名勝占相當比重。名山大川間,石窟、寺廟、佛塔等構成了僧團生活修行的主要場所,也成為“古代藝術博物館”,較完整地保留了建築、雕塑、繪畫、金石碑銘、古籍經典等綜合藝術特質。天下名山僧建多,包括“金五台、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四大佛教名山在內的諸多名山,在過去並無文管部門的情況下,那一尊尊魏齊造像,一座座唐宋建築,一幅幅金元壁畫,無不是在佛教弟子悉心護持下才得以保存。
相對於存留的文物遺存,有更多文物已在歷史烽煙中化作灰塵,比如曾名動一時的洪谷山洪谷寺,它所存留的,不過是洪谷寺塔等寥寥數處而已。
明信片一樣的純風景固然好,但人的活動往往點破寂寞,變成風景中最靈動的一點。古代庵觀廟宇塔寺,尤能起此妙用。以磚石灰漿等天然材質成就的古建,天然與自然環境巧妙融合。如果洪谷山谷如翠玉盆,紅牆古寺會變成點睛的一抹朱砂。如果洪谷山如眉黛,那座七層洪谷寺塔,便如同眉心吉祥痣一點,十分醒目,又十分自然。
走近細看,它坐北朝南,是疊澀密檐式七級磚塔,平面呈方形,高達15.4米。古塔原本通體塗飾橘紅色,現在身上灰白顏色為現代人塗刷,白得並不純淨,在濃翠山色襯托下很是扎眼。
古塔無施基台和基座,第一層塔身南面辟門,二、三、五、六、七層各在南壁設假門。塔內中空呈筒狀,用疊澀法砌出塔室,至第六層收頂,因此,這座塔是不能登臨的。
洪谷寺塔出檐尺寸從下往上,開始較大,向上逐漸變小,出檐如振翅欲飛的鳥翼,舒展優美。外部塔壁、檐部用磚講究,全用磨制規整的青灰磚砌築塔體,砌成後磚縫極小,有的僅一毫米,表面光平美觀。1978年當地文物工作者維修時發現,磚與磚之間原是用純淨致密的紅泥漿黏合,只有六、七層檐部用了白灰,很可能是元代重修時使用的。
塔門框雕刻精美,正面側面都有減地線刻,正面刻寶相花,下為雲龍紋,邊飾連珠紋,側面上刻馗首,下為束蓮紋。束蓮紋內雕寶相花,周邊飾紐帶紋。塔剎高1.7米,為石雕寶瓶式,外飾卷雲紋。它是河南第二批省保,現正申報國保。
圍繞這座塔,有諸多謎團。它已多次整修,具體始建年代,未見直接文字記載。它是哪個朝代的?到底因何而建?說法多種。
一般報道認為,它的整體形制符合初唐特征。它和記者采訪過的嵩山大法王寺密檐唐塔有著同樣的拋物線外形,氣韻相類。而林州市文管所副研究員張增午先生則認為它是北齊時所建,和北齊名僧僧達密切相關。
是耶非耶?且讓我們一一道來。
唐塔“疑似”北齊塔?
洪谷寺塔下有塔門,進去是個小小塔室。塔門石頭門框上所雕花紋,張增午認為,“與北齊王公貴胄墓的石門框風格相近”。塔門兩側蹲踞著兩個帶翼石獅,身雕雙翼,稜角突出。獅子怎麼會飛呢?
原來,自漢代開始,因為神仙思想的影響,漢人陵墓前已開始設置有翼猛獸,一是驅避邪惡,二是作為靈魂升天的坐騎。到了南北朝時,佛教造像大量出現,獅子成了吉祥神獸,轉化為佛教的護法神獅,也開始長出翅膀。這對石獅身雕雙翼,“也帶有明顯北齊風格”,規制應為上層人物所有。
1994年,洪谷寺塔室被盜,調查時發現,距室內地表約1.7米深處有一方坑,坑內四壁整齊,方坑上原蓋有一塊不規則石板,已被棄置一旁。方坑內被盜走了什麼?工作人員推測“很可能是捨利函”。
在方坑填土內,工作人員發現盜墓者丟棄的一件石刻雙獅須彌座,須彌座指傳說中印度須彌山——即喜馬拉雅山,須彌座最上邊為覆蓮,蓮下兩側各飾一對蹲獅護法,中為蓮蕾荷葉,“這可能是塔內隨葬佛像的底座”。填土內還出土了一件石刻菩薩頭像,珠寶華冠,發髻高聳,眉如黛翠,雙目修長微張,櫻桃小口,也應該是塔內隨葬之物。張增午認為:“它們都是北朝風格。那件石刻菩薩頭像,和甘肅麥積山西魏石菩薩風格相同。”
這個方坑是安置石函所用,“說明此塔屬墓塔,該塔和北魏時期捨利塔基地宮均為方形,又都埋在夯土之下,佐證它們年代相近。”張增午進一步推斷。
從塔的造型及風格來推斷,塔形古樸無華,具有唐及以前的磚塔風格,塔磚砌築黏合材料與嵩山嵩岳寺塔(北魏)同為純淨致密紅泥土。張增午因此講:“洪谷寺塔,建築風格、用料呈北朝特征,推斷該塔建於北齊,元代曾進行維修。”
如果確認它是北朝古塔,塔主人又是誰呢?張增午認為可能是僧達。
佛教顯宗認為,除佛祖釋迦牟尼外,其他一切有覺悟的,不論覺悟程度屬於哪一“果報”的,都可以建塔。菩薩、羅漢、高僧、一般和尚,乃至信徒都可建塔,不過,塔有等級差別,如世間帝王將相間的等級差別一樣。帝王將相用衣服顏色區分“品位”高低,佛門裡也用塔剎來標明尊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