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濟南現玉米狀奇石 專家:應是海相古生物化石

濟南現玉米狀奇石 專家:應是海相古生物化石

日期:2016/12/14 8:44:58      編輯:古建築紀錄

    東廻龍山附近找到化石的廢棄采石場

    近日,市民韓先生致電本報新聞110熱線82061110反映,自己在歷下區中井村附近的東廻龍山上發現了一些奇異的石頭。這些石頭的表面浮凸出許多橢圓的粒狀突起,和玉米十分相似。“這明明就是‘玉米化石’嘛!”韓先生對自己的發現感到很震驚。“玉米傳到中國只有幾百年的歷史,怎麼會形成化石呢?”記者帶著疑問來到了山東省地質科學實驗研究院,研究院的兩名專家告訴記者,“玉米化石”應是海相古生物化石。

    【市民反映】

    山上挖盆景,意外發現奇石

    數月前,家住歷下區中井村的韓先生登上東廻龍山,准備找幾株符合條件的花木挖回家當盆景。當他來到山頂附近的廢棄采石場時,意外發現了十幾塊怪模怪樣的石頭。

    “這些石頭怎麼看上去這麼像平時吃的玉米?會不會是‘玉米化石’?”平時就喜歡收集奇石的韓先生感到十分新鮮,就用錘子敲下一塊石頭帶回了家中。

    5月14日上午,記者在韓先生家中見到了這塊“玉米化石”。該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長約20厘米,寬約8厘米,重約1公斤。在石頭的風化面上,有許多橢圓形的顆粒狀突起,這些粒狀突起緊密相連,組成了一根玉米的形狀。“從大小來看,這還是一個沒長成的‘嫩玉米棒子’呢。”韓先生說。

    【相關說法】

    是否為“玉米化石”,眾人各執一詞

    在韓先生的帶領下,記者來到發現“玉米化石”的廢棄采石場。在凸凹不平的石地上,記者共找到12塊表面具有相似顆粒狀突起的石頭。其中一塊石頭嵌在地裡,露出的部分從外觀到形狀都和一個玉米極像。“東側山頭上還有七八塊這樣的石頭。”韓先生說。

    這些形似玉米棒的石頭究竟是什麼呢?韓先生認為,這應該就是古時的玉米形成的化石,“我從小吃玉米長大的,肯定不會認錯。”而目擊者劉先生則表示:“玉米是明朝時才傳入中國的,至今也不過幾百年歷史,而形成化石至少需要一萬年。中國不可能出現玉米化石。”

    中井村的幾名村民告訴記者,經常有游人在山上發現疑似化石的石頭。“有魚骨形狀的‘化石’,貝殼形狀的‘化石’,盤成一圈一圈的‘蛇化石’。當時看到還嚇了我一跳。”村民石先生說。另一名村民則表示:“30年前,我在東廻龍山發現了一棵連須帶葉的石頭‘玉米’,可惜後來被破壞掉了。”

    【專家鑒定】

    “玉米化石”應為海相古生物化石

    14日下午,記者攜帶韓先生的這塊“玉米化石”來到山東省地質科學實驗研究院。在辦公室裡,兩名地質專家用高倍放大鏡對這塊石頭進行了仔細的觀察。

    “這塊石頭屬於奧陶紀時期的石灰巖,奧陶紀距今4.4億年至5億年左右。”一名姓王的專家告訴記者,石灰巖主要是在淺海的環境下形成的,“奧陶紀的石灰巖中出現貝殼化石、三葉蟲化石都有可能,但絕不可能出現‘玉米化石’。”

    “這塊石灰巖中含嵌的應該是海相古生物化石,看形狀很可能屬於‘角石’一類。”一名姓游的專家說,若想確認這塊“角石”的具體種屬,還需將其表面磨光,觀察其內部構造後才可得知。

    兩名地質專家呼吁,市民應提高保護地質遺跡和古生物化石的意識。“如果廻龍山一帶真的有大量化石存在,政府應該加強對那裡的保護,甚至可以考慮建立一個古生物化石保護區。”

    據了解,“角石”在市場上的價值一般為幾百元左右,有些特別大的“角石”或石中古生物保留完整的“角石”甚至可以賣到幾千元。

    【相關鏈接】

    海相是海洋環境中形成的沉積相的總稱。沉積相是指沉積環境以及在該環境中所形的沉積巖(物)特征綜合。完整的、准確的沉積相概念,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反映沉積巖的特征,二是揭示沉積環境。沉積環境包括巖石在沉積和成巖過程中所處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狀況、生物發育情況、沉積介質的物理化學條件等。沉積巖(物)特征包括巖性特征(巖石成分、顏色、結構等)、古生物特征(古生物種屬和生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