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十八釀水上油茶你享用過嗎
日期:2016/12/13 19:14:55   編輯:古建築紀錄
活動現場,傳承人跳起“香龍舞”。
當代生活報訊(記者 李家健 實習生 韋鄧主 文/圖)12月28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平樂縣專場,走進了廣西大學。瑤鄉人用他們的舞蹈、樂曲、美食……將千年的瑤鄉故事娓娓道來。這既是一場文化展演,更寄托了人們對於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熱切期許。現場的大學生表示,希望將來非遺進校園可以常態化。
當天,在廣西大學的校園裡,60歲的平樂人陶振喜揮舞著手中的“龍珠”,踩著鼓點,有規律地挪動著腳步,引著後面的兩條“香龍”相互追逐,時而騰躍,時而俯沖,兩條“草龍”仿佛活了一般。
作為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香龍舞已在瑤鄉人的生活中存在了上千年。每年的正月初一清晨,瑤鄉人就開始用稻草扎“草龍”,到了晚上,瑤鄉人帶著“香龍”走門串戶,載歌載舞,“草龍”身上點燃香,伴隨著瑤鄉人的歡笑聲、鞭炮聲,在夜幕下翩翩起舞……從初一開始的每個晚上,“香龍”都要出來給大家拜年。一直跳到正月十五,人們將“草龍”焚燒掉,瑤鄉人稱之為“圓龍”,象征團團圓圓。瑤鄉人用稻草扎成的草龍,寓意著對豐收和平安的寄托。有了香龍舞,瑤族人的新年才算圓滿了。
瑤族的舞蹈藝術豐富多彩,除了香龍舞,還有紀念瑤族祖先盤王的《盤王神武》,這個舞蹈也在不久前被納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樂縣在古代稱為“昭州”,這裡是桂林、柳州、廣州之間的交通樞紐,漓江、茶江、荔江三江在縣城匯成桂江,是桂北地區重要的水運樞紐。這也就孕育了平樂獨特的“船上人家文化”,平樂飲食的代表“十八釀”,便是這一悠久文化的集中體現。
所謂“釀菜”,是平樂當地一種特色吃法:把各種調料加入到肉餡裡,然後填入不同蔬菜或殼類做成的“外衣”中,或蒸,或焖,熟而成“釀”。在活動現場,船家菜的傳承人黃良平認真地將他精心准備的“十八釀”裝盤。展台上擺放的釀菜還真不少,“魚皮釀”、“馬蹄釀”、“青椒釀”、“葫蘆釀”、“茄子釀”……葷素搭配,可謂應有盡有。
黃良平說,“十八釀”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這個菜式在平樂人的生活中非常盛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明的菜品越來越多,實際上遠不止18個品種。“但凡可以吃的,人們都可以把它做成釀”。
而說起油茶,也許很多人並不陌生。然而平樂的“水上油茶”有著怎樣的特別之處呢?
“水上油茶”的傳承人劉長洪介紹,油茶的制作工藝大同小異,而“水上油茶”最大的不同取決於茶葉,它使用平樂特產的石崖茶,不僅口味更加甘甜,而且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對於降血壓、健脾消食等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