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欣賞
日期:2016/12/14 19:21:55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築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湧現出許多建築大師和建築傑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年、民宅……。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築,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雲,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
• 中國古建築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築外觀上看,每個建築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牆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快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築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斗拱這個詞在談論中國古建築中不可不提,由於它在歷代建築中的做法極富變化,因而成為古建築鑒定的最主要依據。
古建屋頂的等級表示:
• 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樣式可有多種。分別代表著一定的等級;等級最高的是庑殿頂,特點是前後左右共四個坡面,交出五個脊,又稱五脊殿或吳殿。這種屋頂只有帝王宮殿或剌建寺廟等方能使用;等級次於庑殿頂的是歇山頂,系前後左右四個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個垂直面,故而交出九個脊,又稱九脊殿,這種屋頂多用在建築性質較為重要,體量較大的建築上;等級再次的屋頂主要有懸山頂(只有前後兩個坡面且左右兩端挑出山牆之外)。硬山頂(亦是前後兩個坡面但左右兩端並不挑出山牆之外)。還有攢尖頂(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攢於一點)等等。所有屋頂皆具有優美舒緩的屋面曲線。
布局形式:
從建築類別上說,中國古建築包括皇家宮殿,寺廟殿堂,宅居廳室,陵寢墓葬及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寺廟,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築形式與總體布局方式即對稱齊整,主次分明。以一條中軸線將個個封閉四合院落貫束起來,表現出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或可以說是地道的儒家風范。
中國古建築木構架的類別:
• 以木構架結構為主,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及順檩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用榫卯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結構,主要有二種形式:
• 一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於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形殿閣樓台,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采用這種形式。
• 二是“抬梁式”(也稱為疊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築物所采取的主要結構形式。有些建築物還采用了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梁柱式結構的優點:
“牆倒屋不塌”這一句中國民間的俗語,充分表達了上述梁柱式結構體系的特點。由於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梁承重,牆壁只作間隔之用,並不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因此牆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並可以隨時按需要而改動。正因為牆壁不承重,牆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而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開成空窗、敞廳或涼亭。
北京大學校門:
• 典型的中國古建築內是中國排名第一的高等學府。
• 斗拱、彩畫、匾額、和威武的石獅子,清代的王府花園風韻猶存。
優越的抗震性能:
由於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結構,是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性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這對於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因此,有許多建於重災地震區的木構建築,上千年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達67米多的山西應縣遼代木塔,為現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高達23米,這兩處木構已經近千年或超過了1000年。後者曾經經歷了在附近發生的八級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沖擊,還安然無恙,充分顯示了這一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的優越性。這是中國古建築的特點之一。
內裝修:
優美的外形:
中國古代建築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贊賞。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適應內部結構的性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產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蓋,飛檐翹角的大屋頂,即是為了排除雨水、遮陰納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而形成的。在建築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處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內傾,讓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還把柱子的高度從中間向外逐漸加高,使之呈現出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築物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築物外形的優美曲線,把實用與美觀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與美觀的統一佳例。
豐富的平立面、屋頂形式:
中國古建築的平面、立面和屋頂的形式豐富多彩,有方形的、長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圓形的、半圓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圓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頂的形式有平頂、坡頂、圓拱頂、尖頂等等。坡頂中又分庑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十字交叉等種類。還有的把幾種不同的屋頂形式組合成復雜曲折、變化多端的新樣式。
•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采取規整的平面布局方式。其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築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顯得莊嚴、雄偉,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教義對於禮敬崇高、莊嚴肅穆的需要。
• 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捨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采用這種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的色彩:
• 中國古代建築的色彩非常豐富。有的色調鮮明,對比強烈,有的色調和諧,純樸淡雅。建築師根據不同需要和風俗習尚而選擇施用。大凡宮殿、壇廟、寺觀等建築物多使用對比強烈,色調鮮明的色彩:紅牆黃瓦(或其他顏色的瓦)襯托著綠樹藍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畫,使整個古建築顯得分外絢麗。在表現中國古建築藝術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畫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
琉璃瓦是一種非常堅固的建築材料,防水性能強,,皇家建築和一些重要建築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磚瓦。琉璃瓦的色澤明快,顏色豐富,一般以黃綠藍三色使用較多,並以黃色為最高貴,只用在皇宮、社稷、壇廟等主要建築上。就是在皇宮中,也不是全部建築都用黃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築用綠色和綠色“剪邊”(鑲邊)。在王府和寺觀,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黃琉璃瓦頂的。清朝雍正時,皇帝特准孔廟可以使用全部黃琉璃瓦,以表示對儒學的獨尊。
•琉璃瓦件大約可分作四類:
• 一類是筒瓦、板瓦,是用來鋪蓋屋頂的。
• 第二類是脊飾,即屋脊上的裝飾,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獸,戗脊上的走獸等,走獸的數目根據建築物的大小和等級而決定。明清時期規定,最多的是十一個,最少的是三個,它們的排列是,最前面為騎鶴仙人,然後為龍、鳳、獅子、麒麟、獬豸、天馬……等等。
• 第三類是琉璃磚,用來砌築牆面和其他部位的。
• 第四類是琉璃貼面花飾,有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種幾何紋樣的圖案,裝飾性很強。
彩畫:
• 彩畫是中國古建築中重要的藝術部分。我們今天看見天安門城樓、故宮三大殿以及天壇、頤和園、雍和宮等等重要建築的室內外,特別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紅綠彩畫,使這些陰影部分的構件增強了色彩對比,同時使黃綠各色屋頂與下部朱紅柱子門窗之間有一個轉換與過渡,使建築更覺輝煌絢麗,這實在是一種很成功的手法。建築彩畫也有實用和美化兩方面的作用。實用方面是保護木材和牆壁表面。
•
彩畫的分類:
明清時期的彩畫主要分三大類:
• 一類是完全成為圖案化的彩畫,分為和玺(以金色龍鳳為主要題材)它們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題材來定其等次。
• 另一類是後來才興起的“蘇式彩畫”(蘇指蘇州),它的特點是在梁枋上以大塊面積畫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內繪各種山水、人物、花鳥魚蟲以及各種故事、戲劇題材。一般園林中多見。
• 第三種叫瀝粉,如故宮太和殿的柱子以貼金瀝粉纏龍為飾,遵化清東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畫,達到了金碧輝煌登峰造極的地步。
• 樸素淡雅的色調在中國古建築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園林、寺觀,以潔白的粉牆、青灰瓦頂掩映在叢林翠竹、青山綠水之間,顯得清新秀麗。北方山區民居的土牆、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靜安適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築也在著意追求這種樸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時期經營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富有詩情畫意
豐富的雕塑裝飾:
•中國古建築有著豐富的雕塑裝飾。古建築的雕塑一般分作兩類,一類是在建築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頂、梁頭、柱子之上的。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龍鳳題材更被廣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據建築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磚有瓦,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另一類是在建築物裡面或兩旁或前後的雕塑,它們大多是脫離建築物而存在的,是建築的保藏物或附屬物。建築物內的雕塑多為佛、道寺院內的佛、道教內容。
建築與環境的配合:
中國古建築在建築與環境的配合和協調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有許多精辟的理論與成功的經驗。古人不僅考慮建築物內部環境主次之間、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協調,而且也注意到它們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建築中有一種講究陰陽五行的“堪輿”之學,也就是看風水之學,其中雖然夾雜了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其中講地形、風向、水文、地質等部分,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特別是中國古代建築設計師和工匠們,在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的時候,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務使建築的布局、形式、色調、體量等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歷代陵墓尤其重視地形環境。所謂的“龍脈”即考慮到周圍數裡、數十裡,甚至數百裡范圍的地形、風水。
園林巧於因借:
園林是綜合了空間與時間的藝術,景隨時換,步移景轉。對園內外環境的關系,相互配合最為講求。“借景”就是造園技法中巧妙地運用環境的一種表現手法。明計成《園冶》一書中專門有“借景”一章。他說:“園林巧於因借……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把園外遠處的山峰岡巒、樓閣塔影以至山林樹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園內成景。景與景之間,也相互為借,隔院樓台,出牆紅杏都可相互借用,構成一個大的環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