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頤和園雲龍望柱頭丟失調查

頤和園雲龍望柱頭丟失調查

日期:2016/12/14 20:34:44      編輯:古建築紀錄
      2月26日,資深博主“頤和吳老”發表博文“頤和園雲龍望柱頭被盜”,爆料稱頤和園南湖島涵虛堂雲龍望柱頭丟失。次日,頤和園管理部門承認了此事,並稱是在1月中旬巡檢時發現望柱頭丟失,同時回應稱“丟失柱頭可能是建國後修繕所建,不一定為文物”“柱頭的斷裂可能是風化所致,而非被盜”,表示已著手修復,並拒絕提供監控錄像。

  針對頤和園方面的回應,爆料人“頤和吳老”兩日內連發3篇博文表示質疑。28日上午,本報記者對博主“頤和吳老”進行了采訪。
  “頤和吳老”退休前是公務員,從1956年開始就一直居住在頤和園附近,對頤和園非常熟悉。“特別是退休後,經常過去轉一轉,研究頤和園也是我的愛好。”他說,“之前我在博客上提出的一些問題,也曾得到過頤和園管理部門的肯定和重視。”
  “我覺得這一次頤和園的應急做法敷衍了事,是不負責任的。”“頤和吳老”遺憾地說,“丟了就是丟了,不可以輕易用‘可能不是文物’來推脫責任。而且是不是文物,頤和園應該有檔案記載。”
  據了解,新中國成立後,頤和園確實做了大量的修繕工作,南湖島一帶也在修繕之列。但是,“頤和吳老”拿出了自己收藏的民國時期老照片,以此證明那時的涵虛堂雲龍望柱還非常完整,重修可能性極小。
  有記者拿著尚存的望柱頭照片來到北京石刻博物館,該館副研究員劉衛東通過照片認定,望柱頭是清代乾隆年間所造。
  “柱頭丟了,但柱身還在,柱頭和柱身是一體,從柱身來看,丟失的柱頭和其他柱頭屬同一材質、同一年代。”“頤和吳老”補充道。
  有網友在微博上留言:“望柱頭即使不是文物,失蹤難道就無所謂了嗎?”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原院長張廷皓認為:“不論丟失的望柱頭是不是文物,它是頤和園整體景觀的一部分,在某種意義上,有著同樣的文物保護價值。”
  頤和園回應中提到望柱頭丟失“可能是風化所致,而非被盜”。“頤和吳老”覺得這同樣是在回避責任。他在博客上貼出真正的“風化”立柱與丟失柱頭斷裂處照片對比,並直言“差別是很明顯的”。
  對於頤和園管理人員稱“柱頭也有可能被埋或者扔到湖裡,要等風平浪靜了再去撿”,“頤和吳老”覺得更是可笑:“我去看了,湖都凍住了,這麼輕率的回應誰會信呢?”
  據“頤和吳老”介紹,去年頤和園室內外全部新安裝了監控設備。“丟失柱頭附近也有室外監控,但照不到柱頭丟失的地點。北邊有一面牆擋著監控設備,南邊也有月波樓擋著,西邊是一片泥土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柱頭掉到西邊沒有聲音,是可以很隱蔽地被帶走。”
  張廷皓告訴記者,國際上對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監測有明確要求,頤和園屬於該名錄中的一分子,自然也應該按標准做好這方面工作。“無論電子監測還是人工監測都不可輕率。特別是對露天文物的保護,人工監測的投入應該更多一些。”張廷皓說。
  “我愛頤和園,所以才對敷衍的回應有意見,質疑是為了頤和園更好。”“頤和吳老”最後說,“丟了肯定可以修復,但一個立柱找藝術大師去雕的可能性很小,隨便雕,也肯定達不到原來的工藝了。前兩天我還到湖邊看了新中國成立以後雕的欄桿,工藝根本沒法和過去的比。”
  張廷皓建議:“此時最重要的是盡快立案調查,這樣才能給犯罪分子以警示。”在他看來,“加大立法和執法力度,會有效遏制該類事件的發生。”
  記者多次試圖聯系頤和園辦公室,追蹤事件調查進展,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稱外宣負責人正在開會,表示之後會就此事有進一步的公開回應。記者追問會議是否針對柱頭丟失一事,對方稱不知情。
  截至發稿時,記者仍未得到頤和園方面對此事的進一步回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