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想做工作總結,總結下我現在學到了什麼,上個月一個意外的機會,我參加了規劃年會的論文收集的活動,作為剛剛正式踏入景觀設計行業的不到三個月的自己,寫專業論文無疑是有難度的。但自己還是把自己這三個月的學習,寫了這麼一篇。現在就曬曬這個自己已經使了渾身解數的論文吧……
1 “從概念到形式”的景觀設計
1.1 概念中的景觀
談起景觀設計要從景觀說起,許多人把景觀看作一幅畫,一種可以永遠保留的固定景色,這是他們對景觀膚淺認識,這個問題是在塞爾維亞.克羅(Sylvia Crowe)的書《景觀格局》中提出來的。景觀在西蒙.貝爾所著的《景觀的視覺設計要素》中概括,我們對景觀所附加的價值隨著我們距它的遠近和對它的利用而變化。一位靠土地生存的農民可能把田地和谷物的格局看作是健康而豐饒的景觀,其中土壤被仔細耕作以發揮食物生產的全部潛力;一位關心野生動物生存的生態學家在看同樣一處景觀時會認為它是貧瘠的生存地,沒有開展活動的價值,但恰恰是這些活動使農戶感到滿意;一位與土地沒有關聯的城市居民會把景觀看作是逃離城市生活壓力的地方,以一種淺顯的方式理解,把它看作是一處歇息或娛樂活動的場所。
1.2 從概念的景觀到形式的景觀設計的延伸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的理解和認識也在不斷的提升。景觀也從純生態的過程和地形、氣候相互作用的結果的產物發展到沒有專門設計引起美感但又是人類活動和自然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最後再由不特意設計的景觀發展到現在的經過人類的專門設計。將自然和人造結合,不是把景觀僅僅看作一幅美麗的畫,更多的是賦予美學觀點的景觀形態學,也就是我們說的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可以說是城市區域規劃設計中的一個分枝、細化。它的設計方法在《園林景觀設計從概念到形式》一書中前言中闡述道:景觀設計的方法極具邏輯性和結構性,它是幾何學和自然主義的結合構成了一種結構性的基礎並成為概念設計形式的一種方法。這樣的概念出現打破了概念景觀的無章可循的概念,使場地賦予特定的位置感,是特定位置賦予超出美學和功能的特殊意義,即場地的一種特有精神,之“地方特色”。因此按照“地方特色”的區域功能劃分,同時結合現代景觀設計項目,我大致將景觀設計分為居住區景觀、商務辦公景觀、商業區景觀、城市公園景觀、道路景觀、學校景觀、旅游度假區景觀設計等大類。
與此同時《景觀的視覺設計要素》中對景觀設計中基本要素的概括讓我記憶頗深,書中將“點、線、面、體”作為景觀設計的基本要素。這四點讓景觀設計方法更加具體形象化。
結合上述“地方特色”景觀設計可持續發展並本土化的前期思考,再加上設計時“點、線、面、體”的細分—重組的運用,使我們對景觀設計有了一種新的認識及設計運用。
我們將景觀設計項目中的單體要素稱之為點,如建築小品、功能設備、塊磚、單體植物等;在一個方向上延伸一個點可以產生一條線,此稱之為線,如沿街種植、道路鋪裝等;延伸一維空間的線可以生成二維空間的面,如廣場鋪裝、大樹密林等;二維平面在三維方向延伸為體,如建築物。這些都是都是整體項目中的一個不可遺缺的元素,也是我們與自然進行交流的,並與之熟悉建立溝通橋梁的切入點。最終達到一個使游人對景觀有種似曾相識的感情,這樣的景觀往往才是具有美感的。
2 “從概念到形式”的鋪裝形式
我想深化以上的概念,用“點線面”共同要素中的鋪裝形式來推敲我們的景觀設計的“從概念到形式”的過程。之所以選擇鋪裝議題來做分析研究,是因為鋪裝無論從形式上的點—線—面設計角度分析,還是作為景觀項目的“點、線、面、體”的細分—重組的運用分析,都是極具代表性的。
景觀鋪裝是景觀設計中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與人的視線相接觸最為頻繁的界面,人們的游憩休閒活動也都主要依附於它。不同種的鋪裝形態能夠呈現不同種的景觀視覺效果,同時也給人帶來不同種的空間感和審美感。
2.1 景觀鋪裝形式和技術的研究分析
景觀鋪裝形式的研究分析先要對其技術進行歸納,鋪裝技術可分為剛性鋪裝和柔性鋪裝,對於這兩種鋪裝形式的技術界定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在這裡我們以尼古拉斯.T..丹尼斯著的《景觀設計師便攜手冊》中對各種鋪裝類型的分類作為論據來介紹兩種鋪裝技術。
2.1.1 柔性鋪地
柔性道路是各種材料完全壓實在一起而形成的,會將交通荷載傳遞給下面的圖層。這些材料利用它們天然的彈性住荷載作用下輕微移動,因此在設汁中應該考慮限制道路邊緣的方法,防止道路結構的松散和變形。
柔性鋪地材料的種類很多,包括級配砂石、有機材料、草坪、草坪磚、人工草坪等,從簡單實用到裝飾復雜的,從有機的自然物質到人工的產品,從昂貴的到便宜的,大多數柔性材料的鋪裝要比硬性材料經濟得多,因為硬性材料的鋪裝需要堅固的砂漿地基柔性的地面覆蓋物,包括像礫石和木片那樣的疏松材料,所有這些柔性材料都具備適當的彈性,車輛經過時會將其壓陷。但等車輛過後它又會恢復原樣。要做的准備工作包括將最底層的素土充分壓實,然後在其上鋪一層碎磚石塊。通常還應該加上一層防水層。
2.1.2 剛性鋪地
剛性道路是指鋪成的道路,有著相同的幾何路面,通常要混凝土地基上鋪一層砂漿,以形成一個堅固的平台,尤其是對那些細長的或易碎的鋪地材料。不管是天然石塊還是人造石塊,松脆材料和幾何鋪裝材料的配置及加固依賴於這個穩固的基礎。
剛性鋪裝可分為現場制作和單元鋪築兩種鋪裝方式。其中現場制作包括現澆混凝土、瀝青、專用合成表面等;單元鋪裝則包括磚、瓷磚、土坯磚、石板、花崗巖、石灰巖、砂巖、頁巖、模壓單體(合成)。
2.2 景觀鋪裝材料的研究分析
在認識了鋪裝形式及技術後,對材料基本認識的歸納也顯得同等重要。材料的基本類型大體歸納為自然石鋪裝、磚鋪裝、混凝土塊鋪裝、陶板鋪裝、瀝青鋪裝等。
2.2.1 自然石鋪裝
自然石為天然石材,由於地殼不斷發生的褶皺、扭曲、疊壓、錯層、斷裂等地質運動形成,常用的石材鋪裝材料包括花崗巖和玄武巖。該材料堅硬密實,能承受重壓,在極端易風化的天氣條件下耐久使用,能夠拋光成堅硬光潔表面,耐久且易於清潔。但造價高、堅硬致密,難以切割。
設計使用時通常考慮到該材料的優劣勢,做素土夯實,上部鋪灰土、細石混凝土、水泥砂漿結合層各一道,最後鋪石材裝飾面層。一般裝飾面層建議使用100厚以下石材,首先,它僅為裝飾層。其次,該材料造價高。最後,材料特性不宜使用過於厚的石材,不易切割。
對於北方土地特性,不能忽略一點就是石材的反鹼情況的發生,經過長期的經驗,做石材基層處理時提前考慮,則能避免這一對於景觀不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斗爭的弊病。易反鹼區域,在石材到貨後做水蒸氣的蒸發處理,干燥地放置48小時,在細石混凝土和石材的粘接處,不使用之前說過的水泥砂漿結合層,而使用摻有機硅的白色水泥砂漿與石材結合。
2.2.2 磚鋪裝
磚是一種非常流行的鋪地材料,它們能與天然石頭或人造材料很好地結合起來,如混混凝土或人造石扳,它們能作為植物很好的陪襯,它們能夠做出各種吸引人的圖案。常用的磚鋪裝材料包括磚、瓷磚、土培磚、木磚等。磚的優勢在於防眩光表面、路面不滑、顏色范圍廣、尺度適中、容易維修,劣勢在於鋪築成本高、清潔困難、冰凍天氣會發生碎裂、易受不均衡沉降影響、風化;瓷磚的優勢在於光滑表面,劣勢在於只適用於溫暖的氣候,不適於北方氣候,鋪築成本高;土坯磚優勢在於鋪築快且容易,底層用適當的瀝青固定劑、使用期會延長、顏色和質地豐富,劣勢在於邊緣易碎需要很平的基礎、會積存大量的熱量、多塵土、只適用溫暖且無雨的地區,不適於北方使用;木磚優勢在於紋樣多樣、隨性、藝術感強,劣勢在於易損壞,易腐蝕,不建議大面積使用。
如果用作人行道的路面,在壓實的素土層上加上碎石層、砂漿層和砌磚層就足夠了。對行車道則要外加一層混凝土才比較保險,並且要用各種不同厚度的磚砌邊作為耐磨線。
2.2.3 混凝土鋪裝
混凝土鋪裝分為現澆混凝土和預制混凝土。現澆混凝土為水磨石板鋪裝;預制混凝土包括混凝土塊鎖結式及非鎖結式鋪裝、混凝土板鋪裝、混凝土水刷石及水洗石鋪裝、透水性及非透水性混凝土塊鋪裝等。
此鋪裝形式的優點在於鋪築容易、可有多種表面顏色質地、表面耐久、使用期維護成本低、熱量吸收低、表面堅硬無彈性、可做曲線形式;劣勢在於需要有接縫、鋪築不當會分解、難以使顏色一致及持久、淺顏色反射並能引起眩光、彈性低、張力強度相對較低而易碎。
混凝土面層與多種不光滑的裝飾而層不同的是,這種面層可用磚,石塊或木材在必要的地方創造山具吸引力的細部,同時處理好伸縮縫。這些伸縮縫是混凝土面層抵抗熱脹冷縮的核心。混凝土面層應每隔5m就設一條伸縮縫。
2.2.4 陶板鋪裝
陶板是以天然陶土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石英、浮石、長石及色料等其它成分,經過高壓擠出成型、低溫干燥及1200℃的高溫燒制而成。陶板的顏色可以是陶土經高溫燒制後的天然顏色,通常有紅色、黃色、灰色三個色系,顏色非常豐富。按照表面效果分為自然面、砂面、槽面及釉面。
此材料的優勢在於具有綠色環保、無輻射、色澤溫和、不會帶來光污染等特點;劣勢在於成本高,受環境影響大。
2.2.5 瀝青鋪裝
瀝青鋪裝包括瀝青半剛性鋪裝、瀝青透水性鋪裝、彩色骨料瀝青鋪裝等。該材料的優勢在於熱輻射低且光反射弱、耐久、維護成本低、表面不洗塵、彈性隨混合比例而變化、表面不吸水、可做曲線形式、可做通氣性的,劣勢在於邊緣如無支撐將易破損、熱天會軟化、汽油煤油和其他石油溶劑可將其溶解、如果水滲透到底層易受凍漲損壞。
設計使用時通常通過它的優劣勢來考慮到該材料的基層做法,路基碾壓,壓實密度大於93%,之上做灰土、水穩層、瀝青結合層各一道,最後粗質瀝青砼壓實,瀝青石屑碾壓。
3 實例中的“從概念到形式”的鋪裝形式
鋪裝的形式、技術及材料的概念分析後,讓我用我們做的天津南開中學項目的實例來分析鋪裝在設計形式上的應用,使設計方案多元化整體化。
南開中學是有著悠久人文底蘊的國家級重點中學,百年來,培養出以共和國兩位總理和無數著名大師為代表的國家棟梁和各界英才。作為這個項目的設計師,我們鎖定保護文物的前提下,強調文化概念,開展“綠葉式”的整體方案設計。
據調研現存南樓、東樓、北樓瑞庭禮堂四幢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東樓是當時南開中學的主要建築,坡屋頂、青磚鑲嵌紅磚飾面,連續羅馬式拱券窗,為典型的古典建築風格,再結合新設計建築形式同樣沿襲這一風格,我們更加確定了我們鎖定的“綠葉式”整體方案的必要性。
北校區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原有古建築西部集中,新建築則主要集中在西部。以建築上考慮新建建築和原有古建築結合整個校區中,在建築材料和做工上會略有差異,因此在景觀上的結合就變得尤為重要,在東西兩區中間以原有長廊的延長形式,讓這個新老校區半遮半掩的,在長廊的分割下,既相互對應又增進新老建築的對話。東西部分的鋪裝形式、小品運用、植物選型也能體現這一特點。
在古建築群的東部,由於以伯苓樓北樓為主的古建築的牆磚為磚砌,我們在鋪裝的時候結合建築,選用灰色和局部棕黃色的燒結磚,即用同建築一致的灰色強化古建的時代性,又用局部棕黃色體現時代感,符合學校充滿活力的特點。而西部新建築基座及台階選用材料為花崗巖,生搬符合古建的景觀鋪裝材料顯然有點牽強,因此選擇和古建築鋪裝相一致的深棕和灰色石材,新校區在長廊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保護下,是兩邊親密的結合起來,又各自體現不同的特點,展現各自的優勢。
以上舉例利用長廊來阻隔新老校區略有不同的不足,並利用鋪裝材料和建築相對應,“綠葉式”的原則陪襯建築,凸顯建築的美。為避免兩區分割,新老校區風格嚴重不符,我們沒有忽略整體概念,利用鋪裝顏色的統一來整合校區,形成“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景觀感覺,彰顯建築韻味,盡顯古校風韻。
4 總結
不難看出鋪裝的應用作為形式上的點—線—面的設計角度,增加了景觀設計的整體化,兩個會出現不足的建築及功能分區在景觀鋪裝的幫助下變得密切起來。讓設計劣勢變為優勢。這個個例完成了景觀設計在鋪裝上的“從概念到形式”的應用過程。
本研究基本上把本人在實踐中的理論用簡單明確的方式闡釋出來,並通過對“從概念到形式”在景觀設計中、鋪裝形式中的研究進行分析,同時將理論通過項目實踐進行案例分析,讓理論在實踐的基礎上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