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性開發古鎮延續歷史脈絡
日期:2016/12/13 20:12:4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鑼鼓書,在新場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發展
800多年歷史的南山古寺,是目前浦東規模最大、影響廣泛的佛教寺廟之一
唐代,新場所處的區域因海東移逐漸成陸,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
歷史文化風貌區底蘊豐厚
新場人傑地靈,歷史古跡眾多,文化底蘊豐厚。在明清兩代,有科舉進士和舉人50余人;近代,陳雲、黃炎培、吳仲超等重要人物在新場留下了珍貴的足跡。新場還哺育了葉培大、唐有祺、黃培康等多名中科院院士。
如今,現存的新場古鎮由清末民初江南傳統風貌為主的傳統商業、居住街坊建築群構成,突出體現了浦東地區傳統水鄉小鎮的風貌特征。經系統清查,新場古鎮現存有15萬平方米的成片古建築,1500米長的老街,1200米長的明清石駁岸,69座古儀門,有區級文物登保以上建築37處,古寺、古街、古樹、古風貌保持完整,是浦東地區規模最大、歷史建築數量保存最多、古跡遺址留存最豐富的歷史文化風貌區。
同時,新場還擁有鑼鼓書、浦東派琵琶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江南絲竹、南匯灶花、賣鹽茶、浦東土布紡織技藝等。這幾年,隨著民間傳統技藝聚集發展,新場古鎮民間技藝文化創意基地初具形態。2008年12月,國家城鄉和住房建設部會同國家文物局共同命名新場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4月被上海市委宣傳部、市經信委、市文廣局、市新聞出版局等四部委共同認定為上海市首批15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一。2011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鑼鼓書)之鄉”。長期以來,佛教、道教、基督教在新場共存共榮,成為宗教文化和諧發展的鮮活樣本。
保護性開發延續歷史脈絡
隨著城市進展腳步加快,新場古鎮該保護還是開發?又該如何保護或開發?在全國各地大興古鎮旅游開發熱時,新場並沒有盲目跟風,而是冷靜思索,邀請各方專家進行全方位論證。
經過數年論證,新場最終確定了古鎮保護性開發的思路,重點保護風貌區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比較完整的城鎮歷史街巷、水系、整體空間尺度和居住生活形態,保護能反映浦東原住民民俗文化活動的重要歷史場所,從整體上延續浦東傳統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下,建立了區級層面聯席會議制度,探索建立多方參與、共同推進古鎮保護性開發工作的新機制。在區發改委等部門的支持下,古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先期進行。去年開始,新場投資6000萬元實施了古鎮北部區域的綜合管線入地及石板路恢復工程,預計今年10月份可完成工程竣工驗收。該工程的實施,既可全面改善古鎮街區的景觀,又為下一步推進污水納管奠定基礎。古鎮中南部區域的綜合管線工程也將於明年動工,投資估算7000萬元。古鎮街區綜合管線全面落地,可從源頭上解決古鎮區域內水環境治理問題。這既是一項景觀工程,同時也是一項民生工程。
探索開發體制機制的突破
與此同時,新場還積極探索古鎮的開發體制機制的突破。古鎮保護區共1.48平方公裡,其中0.48平方公裡為核心保護區,將重點實施保護,所需資金10多億元;1平方公裡為風貌保護區,可根據保護規劃實施地塊開發。在區聯席會議機制下,新場將吸納各方建議,積極探索建立古鎮保護與開發平衡的新機制。10多億元保護資金將通過其中1平方公裡的風貌保護區協調取得的土地開發收益來平衡。
另外,新場還大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目前新場已成功引入“四庫書房”、“大羊工作室”、“孫彩芳滬劇團”等20余家社會民間文化團體落戶古鎮核心區域,以此引導和帶動古鎮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逐步形成集聚、輻射效應,為優化古鎮的業態布局奠定基礎。
“十二五”期間,浦東新區還將加大古鎮保護開發投入力度,加快實施古鎮景區綜合配套建設,提升古鎮景區整體環境和服務質量,凸顯浦東原住民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魅力。新場古鎮以文化傳承為己任,與近在咫尺的上海迪士尼樂園璀璨相映,必將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坐標。古鎮旅游的龍頭引領作用,將帶動新場商貿服務業快速發展,並成為新場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