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靈寶聖地葛仙山
日期:2016/12/14 17:20:25   編輯:古建築紀錄靈寶聖地葛仙山
武夷山迤逦千百裡,綿延數萬峰,至葛仙山聚然而止,結秀於此。東南而眺,萬千山峰聯袂而立,奇姿各異。西北而瞰,城市鄉村田園河川棋布,風光無限。
當年,各處尋覓歸宿福地的中國道教靈寶派和民間道派創始人、醫藥學家、旅行家葛玄,來葛仙山極頂,巍峨磅礴,高入雲端,“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他感到仿佛到了天上宮阙一般。又見足下一泉,上下鼎冽,水清鑒發;而山中林木繁茂,巖頁參差,氣象萬千,藥材遍野。於是,在此築廬,作為他一生最後的修真地。
自然風光
華東屋脊黃崗山海拔2158米。與黃崗山相距只有數公裡的葛仙山,海拔1093米。千裡武夷山蜿蜒至此駐足,南是山海雲濤,龍游般的眾山脊,時幻時沒;北是村莊田園,河川交錯,阡陌交通,人間煙火缭繞。一派天上人間之意境!難怪乎葛玄要選在這裡“升仙”了。葛仙山以神秘悠久的宗教文化和旖旎秀麗的自然風光而著稱於閩浙皖贛,號稱“中華靈寶獨一處”。自明代以來,葛仙山寺觀形成了每年六月初一開山門、十月初一關山門的例規,期間數萬群眾形成的廟會成為葛仙山文化中一道古老而斑斓的風景線。
在葛仙山觀看日出雲海群山之巅,尤為蕩氣回腸,極盡壯觀。紫雲峰位於大葛仙殿西北,由於山體的特殊位置和陽光的折射作用,峰前雲生霧起,時白時紫,似山似海,極盡變化,虛無缥眇,意味無窮。香爐峰是葛仙祠的天然香爐,其峰巅恰在大葛仙殿的中軸線和水平線上,從大葛仙殿八卦門裡遙望之,時常蒸騰於峰頭的白雲,恰如葛仙祠香爐中的缭繞青煙。
宗教文化
葛仙山寺觀以玉虛觀為代表形成了具有宋、明古建風格的建築群。葛仙山被譽為道教靈寶派發源地,葛仙祠、慈濟寺為全省重點開放寺院,是道教、佛教和睦共處的宗教勝地,形成“一山兩教”、“道釋共處”的宗教文化特色。傳說,葛玄當年遍游天下名山,最後選此作為修道歸宿之福地,於是結茅建室,隱居修真。後人為感其恩德在此建祠供奉。祠觀建築由葛仙殿、老君殿、送子觀音殿、三宮殿、靈宮殿、地母殿、玉皇樓等建築組成,依山而建,層層遞進,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葛仙殿下方是慈濟寺,寺院有“大佛殿”、“羅漢堂”、“觀音堂”等,供奉著如來、觀音、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韋陀和十八羅漢。為何道教聖地迎來佛僧?這裡有個緣由。在明代萬歷三十年(1602年),葛仙祠香火太盛,而道人甚缺,面對萬眾香客,唯恐人滿為患、滋生事端。為維護治安,便邀請“鵝湖峰頂寺”門人前來設立分院,共理廟會。於是,便出現了“一山兩教,道釋共處”的局面。
人文歷史
千百年來,文人學士慕名來葛仙山參訪的很多,留下大量的詩文,極大地豐富了葛仙山的道教文化。白居易、李商隱、韋應物、吳長卿、王安石等,大道士王重陽、邱處機、張三豐等都拜谒過葛仙山。從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起,每年六月初一開山門,本地及周邊地方官員均要循例上山拜谒,求福於民。為此,山門外建造了接官亭,以便禮待。
宋時翰林熊元復登上葛仙山後寫道:“秋風吹我衣,秋雨洗我心,乘風直上葛仙頂,仙家樓台煙霞深。蓬來何曾弱水陋,兜率有人才咫尺,等閒拍倚欄桿,驚蛟龍移窟澤……覺來兩袖攜天香,是非憂樂俱兩忘。”元時胡汝題詩:“白雲紅霧鎖山屏,古木蟠空顴鶴飛,丹室草青仙客去,經床香渺道人歸。”這些,都足以表明歷代名人對這座宗教名山的仰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