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中國文化與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為什麼是木結構的

中國文化與中國建築——中國古建築為什麼是木結構的

日期:2016/12/14 20:40:21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下學期有中國建築史的課,很不容易講的一門課,但是是我努力申請過來的一門課,我很喜歡這門課,我相信我會講好的!為此我看了很多的參考資料,以前的日志只是述而不作,這回我也來寫寫自己的看法了,希望高手們給予批評,指正!

要想清楚地了解,透徹的認識中國的古建築,那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相當重要!世界上除了中國建築體系是木結構的,其他的都是磚石結構,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思考嗎?

難道是中國的木頭多石頭少?我想不能這麼簡單的歸咎於地理原因。難道是就地取材嗎?在翻閱了有關記載,也否定了這種猜想。阿房宮建於陝西鹹陽,而建築用的木材卻是有四川千裡迢迢運去的!這就說明古代大型工程並不堅持就地取材的原則!難道是中國沒有大量的勞動力同時參加勞動?這恐怕也不對,長城就是一個不可多得例證!想了這麼多都不對,我想這應該是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背景有關。

在中國,自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的思想一直是社會的主流思想,儒家有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重現世,輕來世,自孔子就不相信鬼神,但表達的比較含蓄。而到了荀子就是一個無神論者。在中國,沒有任何時候發生過神權凌駕於一切的時代。神是永恆的,而人是暫時的。中國的建築施工速度是一流的,相比於同時代的西方建築,不知快了多少倍!明代改建北京城只用了16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位不過11年,卻完成了阿房宮,渭水長橋,骊山陵,長城,馳道等等大規模的工程!而西方古建築動辄數十年,上百年,如西亞波斯的百柱殿用了58年,雅典奧林匹克宙斯神廟建築群用了306年,羅馬聖·彼得教堂用了120年,就連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已經是18世紀的了,還用了35年呢!這是為什麼呢?物可傳千年,人生卻不過百歲,我們所創造的環境夠我們自己用就夠了,何必希望子孫後代永遠都生活在我們給他們創造的環境呢?何況他們也不一定喜歡!這是很現實的!中國建築施工速度快,也和這個木結構有關,例如模數制,標准化等等,這些我將在以後陸續講到。有了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我想誰也不會去花上幾百年建造一個自己用不上的東西了。

中國會發展木結構建築,就是在技術上突破了木結構不足以構成重大建築物的局限,在設計思想上確認了這種建築結構形式是最合理,最完善的形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