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蘭州西關清真大寺

蘭州西關清真大寺

日期:2016/12/14 17:26:52      編輯:古建築紀錄

    蘭州西關清真大寺是穆斯林客商所建,俗有“客寺”之稱。位於蘭州市西關街西端(臨夏路西端,五條馬路匯合處)。始建於明朝洪武或永樂年間,史載重建於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雍正年間曾有擴建,民國初年又擴建臨街鋪面和院內沐浴室等附屬設施。大寺占地面積4800多平方米

    大殿平面呈圓形,從外部進人大殿後,大殿內的朝向與外部中軸線偏轉一個角度,使大殿的朝向正對“克爾白”方向,(麥加在蘭州正西偏南16度25分的方向上),通過這個轉折,給禮拜者以“另有天地”的感受,把思想完全轉入到禮拜的氛圍,沉浸在潔身、肅穆、敬拜真主的環境之中。

    二層大段與跑馬廊為一個連通空間,三、四層為一個連通空間,四層之間也可垂直連通,每個空間各有一個“米哈拉布”標志朝向。四層外圍有一回廊平台,觀光者漫步在上面,可以觀賞蘭州市全貌。

    大殿由20個高17米的圓拱門緊緊圍繞,中心有一直徑約25米的扁圓殼。采用圓形,一方面為照顧五條於道匯集處從各個角度的立面觀瞻,另方面表現各民族穆斯林群眾的團結向上。20個“虛”的拱門,擁起一個“實”的太穹頂,再現伊斯蘭建築上實下虛的特點,扁的大跨度穹頂和細高的拱門又體現了現代的技術水平。在裝飾方面大量使用了穹頂和拱門及大面積的裝飾圖案,立面窗戶全部采用鋁合金框架(用青銅系列著色陽極化膜處理)。

    外牆用乳白色為基色,間以綠、藍等色之裝飾圖案。整個建築設計精巧,造型獨特,為國內清真寺建築中獨具風格,1992年被評為蘭州市十大優秀建築之一。禮拜大殿在修建中曾得到來甘肅訪問的穆斯林國家元首和友好人士的捐助。

    世界伊斯蘭聯盟秘書長納綏夫、伊朗阿亞圖拉·賈納琪以及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埃及和港、台等國家、地區的友好人士都給予熱情捐助。他們勉勵穆斯林修建清真寺的同時還希望辦好並發展教育事業的情誼,在蘭州穆斯林群眾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歷史上酉關大寺是“海乙”寺,周圍是客店旅社、商業鋪面,穆斯林居民有四、五百戶,經常沐浴禮拜的客商很多。”

    1958年城市建設,拓寬馬路、拆遷安置的居民遠離西關大寺,居住在附近的穆斯林約有一百戶。而清真寺以其顯明的位置、宏偉的建築,成為蘭州市對外開放的一個景點。主麻日許多清真寺折麻提到這裡聚禮,如水上清真寺、李家灣清真寺、朝陽村清真寺、金雞嶺清真寺等。據相關資料顯示,每個主麻日聚禮的人都在千人以上,有時可達2000多人。

    西關大寺已恢復了在蘭州居住、經商、旅游的廣大穆斯林沐浴禮拜,舉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場所的地位。由於資金短缺,清真寺只完成大殿主體工程後無力完成內外裝飾和整體配套工程,於1990年4月便投入了使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