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徽州古村落的特點及其保護性開發

徽州古村落的特點及其保護性開發

日期:2016/12/14 20:40:10      編輯:古建築紀錄
【摘 要 題】安徽南部的徽州地區是中國傳統村落保存面積最大、最完整的區域。這些古村落的基本特點大致可概括為:組團的家族性、布局的整體性、民居的藝術性、建築的歷史性和景觀的獨特性。其保護性開發的主要方向是利用其獨特的旅游觀賞資源,發展旅游觀光業。並以呈坎村為例作了保護性規劃的實證研究。

【關 鍵 詞】徽州 古村落 開發 規劃 呈坎村

【 正 文】

   一、徽州古村落的基本特點

  安徽南部的徽州地區,歷史上就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程朱理學的發展、皖派樸學的繁榮,都標志著徽州文化向多層次、全方位化的歷史邁進。明清時代的徽州文化呈現出一派百花爭艷的興盛景象,哲學、文學、史學、數學、醫學、軍事學、法學、商學、天文、地理、音樂、繪畫、雕篆、徽墨歙硯、印箋刻書、居宅祠宇、村第、園林、佛寺道觀、石坊牌樓、茶道、徽菜、徽劇以及各類工藝等,應有盡有,自成系統,而且多數領域均湧現出不少名家巨匠。徽州文化的發展,有賴於徽州商品經濟的發達。明中葉至清中葉,徽商臻於鼎盛。徽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①],足布“滇、黔、閩、粵、豫、晉、燕、秦……淮、浙、楚、漢”[②],甚至“詭而海島,罕而沙漠”[③]。俗有“無徽不成鎮”之稱。大部分徽州人屬歷史上的中原名族世家遷徙而來,“賈而好儒”的遺風猶存,因而導致了自兩宋以來享有文獻之邦“人物之多,文風之盛,稱於天下”[④]之譽的徽州文化的形成。加之徽州“山水奇秀,稱於天下”[⑤],使徽州文化更富地域特色。僅從徽州各地保存下來的古村落的狀況,即可窺視徽州地方文化的面貌。這裡僅從村落形成的基本組成要素出發,談談徽州古村落的基本特點。

   1.組團的家族性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社會,“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⑥]。中國古代村落,主要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宗族制為基礎而形成的,因此許多村落從起源到布局,均表現出較強的宗族性。新石器時代的半坡村的房屋排列,由周圍46個小房子環繞著中心的大屋,就是這種宗族性的早期表現。宗族的核心表現是宗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意念場(或稱心理場)作用,許多村鎮的建築均以宗祠為物質中心和心理中心展開布局,形成聚合狀的村落組團空間,如皖南黟縣西遞村中心祠堂,就起到了心理中心的作用[⑦]。許多村落中心均設有祠堂、戲台等公共活動場所,影響著周圍民居的布局,安徽黟縣的宏村、呈村、降村等,均是以中心的宗祠月塘或戲台為核心展開布局的。

   2.布局的整體性

  中國古代村落雖然不如古代城市那樣有著嚴格的規劃標准,但多數村落仍表現出布局上的整體性。比如說皖南徽州地區的古村落,興建之初就重視村頭組景,在進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勢、崗巒、溪流、湖塘,配置以牌樓、亭榭、寶塔、橋梁,形成優美的風水園林景觀,當地人稱之為“水口”。水口園林的出現,是明清徽州經濟文化發達的產物,是《五雜俎》所言“新安人近雅”的結果。徽商對中國古代詩歌、園林、繪畫藝術的追求和理解,推進了徽州“水口園林”的發展,是中國古代有規劃理念的村落規劃思想的一種表現。

   3.民居的藝術性

  中國古代民居,既講究外型上的藝術效果,又注重內部空間的合理組合。如徽州古民居的青瓦、白牆,給人以淡雅明快的美感。徽州古民居以天井為中心的內向院落,為封閉空間發揮采光、通風、排水等功能,不僅成為具有導向作用的樞紐空間,而且天井可用來設置盆景、魚池等,起裝飾美化作用。由於采光多為二次折射光線,很少天然眩光,故能給人以靜谧舒適之感。

  許多民居,還精於雕镂裝飾,通過宅門的門罩、窗楣、柱礎等予以體現,其精美的雕琢,從工藝、構造到構圖圖案,均呈現出獨特的藝術色彩。

   4.建築的歷史性

  古村落的識別標志,首先是它的歷史建築。一個古村落,一條古街道,一棟古民居,代表著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向人們述說著曾經發生在它身上的歷史和所反映的文化。如徽派古建築,就以它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牆、變化豐富的馬頭山牆和大量的樓閣牌坊為特色,反映出古徽州商人在明清時代,靠經營鹽業致富後,為家族思想和鄉土觀念所支配,“即回家修祠堂,建園第,重樓宏麗”[⑧]的歷史與文化背景。黃山市棠樾村的牌坊群,向人們敘述著封建時代忠孝節義的倫理和徽商的豪富;沙溪村的古井向人們提示著古代釀酒技術的高超和優美的民間傳說;屯溪老街被譽為“清明上河圖”;黟縣西遞村向人們展示著中原望族南遷的歷史;斗山街比比皆是的高牆大院揭示了明清時期徽商集聚的熱鬧場景。

   5.景觀的獨特性

  中國古代村落,從形成之初就注重選擇一種良好的“人居環境”,這種人居環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還與周圍地勢山林等物質構成要素有關。中國位居北半球,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風,房屋多向南而建;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緩坡階地上。緩坡階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現階梯狀,從山坡往下看,村落錯落有致,構成良好的俯視景觀,同時也構成理想的生態景觀。

  許多古村落選址一開始就考慮了景觀的特色[⑨]。安徽黟縣《尚書方氏族譜》對其村基選址經過的記述是“慕山水之勝而卜居焉……阡陌縱橫,山川靈秀,……左右河水回環,綠林陰翳”。徽州《灣裡裴氏宗譜》對其村基的描述是:“面亭子而朝印山,美景勝致,目不賞給。前有溪,清波環其室;後有樹,蔥籠陰其居。”湖南衡陽《劉氏族譜》對其先祖選擇王江一帶為村基的景觀描述是:“翠屏百尺”、“蜿蜒聳峙”、“卉木蔥倩”、“土衍草肥”……,概括為“王江八景”。福建莆田《陳氏族譜》,也記述了陳氏村居地的“淇陽八景”。徽州的“水口園林”,融山水、村捨、田野及必要的點景建築為一體,確實有“宛自天成”的景觀效果。

  此外,徽州馬頭山牆以台階式的外輪廓線,給人以穩重厚實之感(不同於福建以起伏的波浪式曲線為特征的馬頭山牆),也是村落建構中一種難得的人文景觀。

   二、徽州古村落保護性開發的主要方向

  徽州古村落數量多,分布地域廣,歷史文化價值高,古樸的民俗民風與美麗如畫的鄉村田園風光交織在一起,表現出獨特的旅游觀賞價值。因此,在交通條件和景點結合較好的情況下,徽州古村落開發的方向,應該以旅游觀光為主。這既起到了發揮古村落文物古跡的社會效益的作用,也為搞好古村落保護提供了經濟保障。

  近年來,隨著新聞媒介的宣傳介紹,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古村鎮,突然變為人們向往游覽的地方,這也為古村落的開發昭示了方向。特別是皖南徽州的古村落群,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建築學者、文化學者、歷史學者、地理學者及廣大游客紛至沓來。徽州古村落群的旅游開發也因此而形成氣候。

  “潛口明代民居”將十余幢散處的明代民居建築按原樣集中搬遷到徽州區潛口鄉,集中保護,成為“徽派民居博物館”,也因此而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旅游觀光的主要景點。

  黟縣西遞村,古民居集中,文物古跡眾多且保存良好,成為黃山市和黟縣共同開發的古民居參觀游覽點。

  黟縣宏村,山青水秀,有九曲十八彎的人工溪流,村中開挖的月塘,村頭的南湖,如同明鏡一般,把宏村粉牆灰瓦的民居,濃蔭的古樹,浮游的鵝鴨,映襯得如同圖畫,顯示出寧靜村居的幽美,有的國外旅游者稱贊此地是世界最美的村莊之一。

  隸屬黃山市的唐模村,入村口即見三疊樓閣的路亭聳立道上,亭旁有小橋橫臥,“開門”即成組景。前有“小西湖”,湖後山巒起伏,湖中有亭榭曲橋,是一組極好的“水口園林”。為了發展旅游業,村中的“檀干園”也已著手恢復。

  黃山市屯溪老街素有“清明上河圖”般的熱鬧景象,為了加強老街的保護,特請清華大學專家組制訂了“屯溪老街的保護規劃”,使一條漸於破殘的街道變成了一條保持歷史風貌和徽派建築風格、經濟繁榮、每年吸收大量海內外游客的游覽觀光街。

  歙縣斗山街是歷史上商賈居住之地,深院高牆,古樸豪華,所作改建規劃以保留原有風貌為主,對新建築實行嚴格控制,同時對古街作必要整修,也已成為觀光游覽的要地。

  可見,將古村鎮的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同時將交通條件較好地區古村落開發的主要方向面向游覽觀光業,是古村鎮保護性規劃的出路。傳統建築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只有在旅游活動中才能更大限度地發揮其宣傳教育價值。旅游開發並不妨礙保護,有效的管理才是加強保護的根本途徑。

   三、徽州古村落保護性規劃的具體案例——呈坎村規劃的基本設想

  這裡以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的情況[⑩]為例,談談保護性規劃所涉及的基本方面。

   (一)歷史、地理概況

  呈坎村位於國家級風景名山黃山山體的南面,位處黃山市區的北部。從黃山市市區沿205國道經徽州區的巖寺、潛口北行,在過潛口1公裡左右的佛子嶺處,向右有一條7公裡長的鄉級公路,呈坎古村就處在這條鄉級公路的盡端。

  呈坎古村北倚黃山山脈、村內蜿蜒曲折的@①溪河自黃山發源,向南流入豐樂河,在古城歙縣境內匯入新安江。從古代徽州府(歙縣)西去黟縣、祁門直達江西的古驿道就經本村而過。呈坎村因屬黃山市,故有著良好的鐵路、公路、水路及航空交通。

  歷史上,呈坎村有著“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朱熹)的美譽。呈坎原屬歙縣轄域,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秦始皇設歙縣,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置歙州,北宋改歙縣為徽州,明初改稱徽州府,辛亥革命後歙縣仍撤府為縣。直到1988年成立黃山地級市,從歙縣劃出呈坎、潛口、巖寺等七鄉一鎮設立徽州區。

  呈坎村落的形成,據載,形成於唐末,此前該地名為龍溪。元大德九年,嚴州府事鄭仲賢為《羅氏族譜》作序稱:“羅隱公系江西南昌府人,洞明文學地理。唐末之亂,屣棄家產遍擇裡居,至歙西四十裡地名龍溪,改名呈坎,山水缭繞,風景中和,遂築室居焉。”羅隱公至此定居後,世族繁衍,人才輩出,成為呈坎一帶的望族大姓。最為顯赫者要數宋高宗年間的羅八世汝輯,官至吏部尚書龍圖閣學士,敕封新安開國侯,其子有六,二為郡守,四為通判。呈坎村由科舉入第官至主簿以上者多達百余人。明代制墨大師羅小華,近代教育家羅會坦,物理學家羅遼福等,都是呈坎人。蘇轼曾為《羅氏宗譜》題曰:“文德武功名晉簡竹,理學真儒後先繼續”。歷史上許多知名賢士如蘇轼、汪道昆、唐寅、董其昌、朱熹等人,皆與呈坎村有過深厚交往。

   (二)村落布局現狀

  和徽州地區多數古村鎮一樣,呈坎村的布局著重依山傍水,即“山水缭繞,風景中和”。呈坎村北有竹金山為峙,西有葛山為護,@①溪河自北而南從村東環繞而過。三條南北向的街道,即前街、中街、後街與@①溪河平行排布,九十九條巷道縱橫交織,形成靈活多變的街道系統。街巷均為青石板鋪地,村中數處十字街口建有過街樓,既起了望作用,也豐富了街道空間景觀。

  與三條主街相並行,三條水渠引@①溪河水由北向南貫穿全村,把生活、消防水源直接送到各家各戶的門前宅後。三條渠水最後在村東南重新匯入@①溪河。

  村落水口就在村東南。這裡有建於明代的石拱橋——隆興橋,是古驿道通過的地方。歷代建築師們都重視在水口地帶借自然山水,建造亭台樓榭,興建獨具徽州特色的村落水口園林。水口地帶的古廟、牌坊已毀,僅數株古樹幸存。水是呈坎古村規劃的一大特色(如圖示)。
  (附圖 )
  圖示:呈坎古村現狀及其保護性規劃思路

   (三)主要景點分析

  呈坎古村形成於唐末,歷代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中,尤以明清時代遺存最多。主要景點有:

  1.“呈坎八景”:清乾隆元年羅二十七世補續的“呈坎八景”,見於《羅氏宗譜》。八景分別是:1)永興甘泉。2)朱村曙光。3)靈金燈現。4)@①峰凝翠。5)鯉池魚化。6)道院仙升。7)天都雪霁。8)山寺曉鐘。表明地處黃山南麓的呈坎村,確實是一個風景勝地。

  2.寶綸閣:明代嘉靖年間監察御史、大理寺丞羅應鶴建,占地7000多平方米、三進兩庑,型制宏麗。大廳照壁上至今仍懸掛著一幅4×2米的巨大匾額,為明代書法大師董其昌親書。後進兩層寢殿11開間。兩院四周的石欄桿雕刻代表著徽派雕刻藝術的精華,實為國內少有的民居范例。國家已撥款30萬元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工程。美國友人安思妥先生捐資50萬元進行了二期維護。寶綸閣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在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部門從民間收集了從元代到清代散失在民間的匾額25塊,計劃集中陳列在寶綸閣內。

  3.羅潤坤、羅來龍宅:明代建造,天井、門窗、柱、梁、枋均有著明顯的明代民居特征。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4.羅會炳宅:清初民居,獨木旋轉樓梯,獨具一格。為清代典型民居。

  5.長春社:明初建,因年久失修而亟待搶救,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6.隆興橋:明代所修石拱橋,位於村東南水口處,旁有古樹數棵。可略見古代“水口園林”景觀。

  7.環秀橋:明嘉靖年間修建,有橋亭。位於村東@①溪河上。類似水口園林的布景。

  8.鐘英樓:明代所建過街樓,報更用。是一種難得的街巷景觀。

  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交輝,是呈坎古村景觀的重要特色。

   (四)規劃保護與開發利用建議

  呈坎古村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價值高,交通區位優勢好,其規劃保護應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借黃山旅游文化圈的地理優勢和知名度,發展旅游觀光業。具體做法是:

  1.對村內的重要古跡作文物性或半文物性保護規劃。如對寶綸閣、羅潤坤、羅來龍宅、羅會炳宅等的規劃盡可能保持原樣,從外貌特征和內部布局上不作根本性變動,只允許個別地方的適當調整。

  2.對整個呈坎古村進行風貌性保護規劃。即從宏觀上保護古村風貌,允許一部分住宅作內部更新處理或改建,但,外部改建必須服從總體控制性規劃,保持原有風貌不變。同時重點確定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范圍。

  3.在村西北的竹金山麓另建農民新村。降低古村風貌保護區內的建築密度,以利於保持古村的原有歷史環境。新村是為了適應古村內人口的增加和人們對現代生活條件的需求而新建的。位置可放在村西北面的竹金山麓,那兒有柿坑溪流過,山水環境均好。以後凡需建房用地,均須進入新村按統一的規劃進行。政府還可采取一定的優惠措施吸引和鼓勵農民去新區居住。新區建設也一定要注意與歷史環境相協調,注意村落的整體風貌。

  4.改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村內街巷道路維護,主要街道增設路燈。加強公共綠地建設。

  5.恢復“水口園林”景觀。即對進村口的水口地帶的園林景觀采取復原性保護規劃,既成為村民休閒的主要場所,也可作為外來游客觀光的景點之一。

  6.加強對外交通建設。提高呈坎古村往西至佛子嶺路段進村公路的路面質量,加鋪瀝青路面,以與205國道相連接。同時打通呈坎往東通向歙縣塔山的4公裡長的公路,使呈坎聯入皖南公路網中。

  7.加強區域合作與景點組合,使呈坎古村既成為黃山旅游圈的一部分,又成為皖南古村落聯合旅游網絡的一部分,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旅游觀光產業必將成為呈坎古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