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歲月話豐盛
日期:2016/12/13 22:44:46   編輯:古建築紀錄行走在古鎮的石板街上,理發店老字號內一把上百年的老躺椅足以使人浮想聯翩。
王嘉麗
豐盛鎮位於重慶巴南區東北部,是一個邊遠古鎮,它是巴南、涪陵、南川三市區的交會處,“一腳踏三縣”非常生動而客觀地闡明了古鎮的位置。豐盛鎮的駐地是豐盛場,豐盛場建於宋代,興於明清,古鎮風貌至今保存較完整。
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豐盛場是涪陵、南川到木洞達重慶的重要交通門戶,所以稱“封門”。正是這重要的地理位置,鑄就了豐盛歷史上的繁榮與文明,形成了豐盛場商賈雲集,物流豐盈的繁榮景象。不然,一個遠離城市的邊遠小鎮,為何會有那麼多的寺廟、碉樓、古寨以及繁華的民居建築群。舊時的豐盛古鎮就如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邊城,它雖遠離城市,但卻有城的繁榮,市的喧嘩。
今天的豐盛古鎮沉積下來的人文歷史,足以說明它昔日的輝煌。寺廟遺址有紫雲寺、鐵瓦寺、法祖寺、官房寺、文廟、禹王廟、江西廟。古鎮槽上區域的山勢甚為嵯峨險峻,成為進入境內的一道屏障,舊時建有不少山寨,今日可辨的古寨遺址有天平寨、共山寨、老鴉泰、鐵瓦寨、關山寨、升平寨等。
更引人入勝的是古鎮上那斑斓的石板老街。古鎮保存較完整的石板街有福壽街、十字街、半邊街。石板街蜿蜒曲折,連著座座豪宅大院和條條深邃的小巷。街上青磚黛瓦、榫卯木結構、單檐房山式屋頂、二層樓雙重挑檐、雕花木窗的明清建築比比皆是。這些古民居建築規格有別,層次各一。有四合院,有回廊,有大小天井。從庭院的建築結構及各種镂空、深淺浮雕花飾圖案上,都透視出昔日主人的身份與地位,而象征大富大貴的牡丹花飾,則是古鎮花飾中的主要圖案。這些花鳥魚獸的雕刻花飾廣布於石板街建築物的檐額、撐弓、窗欄、房柱、回廊。有些镂空、深浮雕可謂美妙絕倫。
石板街臨街面的房屋全為二層樓,上層住人,下層作店,清一色的木板門,便於開肩,以利坐店經商。寬綽的石板街面可供來往的快馬飛馳,古時一般驿站的驿道也不過如此。石板街兩邊的屋檐更是巧妙,檐面寬、檐坎高,可見當初興建時,就顧及到屋檐要為鄉民遮陽避雨。
行走在古鎮的石板街上,理發店老字號內一把上百年的老躺椅足以使人浮想聯翩。在很久以前,躺在做工如此考究的雕花躺椅上修理邊胡的人一定不會是近鄰鄉民,說不定就是“福壽會館”的哪位富商巨賈。提及會館,不免贅述幾句。舊時有幾個邊遠小場“歇腳”的地方大多為“小店”、“客棧”,“會館”是講規模與檔次的,就如我們今天的賓館、酒店、星級飯店一樣,是分等級的。而古鎮舊時就有會館,會館內常住的都是下江或福建商客。
石板街上還有一個至今保存較好的老茶館———仁壽茶館。這個老茶館,而今迎客的只是它的側門,昔日的門庭早已面目全非。可一步入耳房,環顧四周,老茶館舊時的光彩無法掩飾。茶館是一座上下兩層的木結構,過去的正門進去一間門廳是大茶房,茶房前為大天井,天井上方是二樓寬敞的回廊,天井兩邊是數間雅室,樓上樓下格局迥然。從二樓回廊四周的木雕花飾可折射出老茶館昔日的光芒,門廳大茶房那凹凸不平的“千腳泥”疙瘩,更是古鎮深厚歷史文化的寫真。上百年的老茶館,鄉民們沒有遺棄它,淡忘它,每逢趕場,他們仍相聚在這裡,一盤老胡豆,一杯酽沱茶或一盅老燒酒,相互訴說著他們那不了的鄉情和對生活的企盼。
徜徉在石板街上,凝視著文廟殘留的高高風火牆,就知它是一種“舶來品”,它體現的不是巴渝的建築風格。聽著鐵匠鋪,秤鋪“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又甚感巴渝文化的厚重。古鎮就是在外來的、本土的文化交織中鑄就了歷史文化的輝煌與燦爛,而這份文明歷史鄉民們能保留、能傳承更是妙不可言。古建築構築了古鎮的形,古樸的民風成就了古鎮的魂。豐盛成為重慶市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是堪稱此名的,它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有待世人去進一步發掘、利用與弘揚。
(作者系重慶市巴南區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