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日期:2016/12/14 9:15:0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徐政夫,台灣地區最大收藏家,這樣的名頭似乎有些讓人望而生畏。曾試圖聯系,但卻無音訊,心中更加忐忑。終於一天晚上得到了回復,得知原來徐先生正在西安為一些想要收藏的朋友授課,他說“收藏家有收藏家的責任,收藏家的責任就是收藏某一個階段應該把它整理,要好好地保管,甚至於出書,甚至於把你的收藏做博物館也好,給朋友們去展,才不會辜負古人的智慧”。最近他也都在奔波於北大、上大,他說我只是去跟他們聊聊天,講給他們自己三十年的收藏經驗。

徐政夫
 

  與中國文物拍賣的淵源:特殊的“導覽工作”
    上世紀60年代,台灣有了第一家大型古董店,而還是一名教書先生的徐政夫被邀請來管理這家古董店“寒捨”,可以說在當時的環境下徐政夫是靠著自己的收藏興趣和獨特的商業敏感抓住了收藏“大時代”繁盛於台灣的契機。到了90年代,台灣的收藏非常熱,當時有很多人買古董、買藝術品、買油畫,已經可以轉手賣到上千萬。因為當時大陸很多文物流到港澳、歐美、日本,我們也從歐美購買。所以90年代台灣成了中國文物的重要集散地。而此時大陸正面臨要不要開放文物藝術品拍賣的抉擇。

    似乎徐政夫總樂於成為交流者角色,那時在國內還普遍對文物拍賣持質疑態度的情況下,徐政夫的一些舉動引起了微妙的作用。

    “當時張德勤局長為要不要批文物藝術品拍賣的事情很煩惱,因為大家很熟,我就跟他建議,我說不妨到歐洲去看一看,看完回來再來寫報告會好一點。結果他就帶著幾個人包括馮先明、耿寶昌、楊伯達,還帶了宋北山,宋北山就是後來做山西省副省長的宋北山,一起到達英國考察。當時我就帶著他們去看了古董店,也去看了所謂的跳蚤市場。那天晚上我請他們吃飯,就聊起來要不要放開文物藝術品拍賣這個口。我就把我的經驗跟他做說明,我說第一最重要的是在英國已經做了一兩百年了,人家已經變成了一個很好的制度,全世界都在用,如果說開放,應該是沒有問題。

    第二,我覺得如果文物拍賣能夠在台面上,公開陳列,大家來評估,這樣市場的秩序會比較好一點。他也接受這個想法,所以我說將來中國人一定會有錢的,當然中國人要買這個文化,如果我們先有這個經驗,國外將來去買中國的好東西或者是外國的好東西,就是一個很好的過程,如果是真正的說拍賣,很多國家都想要做,所有拍賣公司多的地方,最後就變成一個很好的交易中心,也是一個文化中心。從英國那趟考察回來以後沒多久張德勤就跟我講,我們批了!不久嘉德就開始做了,嘉德等於是第一家由於國家文物局批准下來的拍賣公司,只能說因緣機會,不敢說我有多大的貢獻,因為這件事情,張局長聊起當年的事情,他總覺得他到英國和專家們去考察回來感覺很好,也覺得對國內來講等於文物交易總算是制度化了,對於張局長的批示,到現在大家都認為是一個非常開明的階段。

  拍賣打破古董店的“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定律

    以前我們常常講古董就是這樣,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見人開價,事實上因為拍賣公司出現以後就把它透明化,透明化拍多了以後就會有一個累積數字出來,這個數字出來等於一個參考題出現,參考題出現簡單地說就像股票上市,所以今天說我有一件什麼東西,你只要把去年的拍賣的結果打開來,因為中國現在拍賣的東西很多是有重復性,重復的意思就是說什麼盤子,是斗彩的,還是粉彩的,還是琺琅彩的,在香港拍了多少,在北京拍了多少,這是同樣的一件類似的東西,有的時候今年沒有出現,去年出現,這樣會有一個參考價格出現,參考價格出現是買跟賣的人有一個標准出現,所以拍賣久了以後就形成一個參考價,參考價的形成就再也不可能開張吃三年了。

    所以拍賣出現這種透明的以後就變成一個所謂的上市股票一樣,今年高一點,低一點,會有一點起伏,不過他的標准就出現了,標准出現對投資者,對買的人來講比較有保障。

  國內專業拍賣行的成長:我對他們的貢獻只有一個

    最早成立嘉德的時候,王雁南、陳東升董事長就比較用心,他們事實上在成立之前已經派人到香港去學習了,成立之後我就曾去參觀,我覺得他們的理想,他們的工作認真,我很佩服,但是我對他們的貢獻只有一個,就是把所有台灣的收藏家名單,地址、電話都給他們,今天一般的習慣就是說我的客人就不要讓人家知道,事實上我覺得這個是一個錯誤,應該為這些收藏家提供讓他們能夠接觸到一個比較正面的拍賣機構。

    這些在做古董業來講等於是自己的法寶,也是秘密,一般來講古董商是不願意把客戶名單給別人的,我的想法比較不一樣,我覺得收藏是一個樂趣,你再有本領,不可能供應所有的東西,有時候你喜歡吃西餐,有時候你喜歡吃泰國菜……所以嘉德剛成立的時候,我記得我大概給他兩三百個客戶名單,也就是說我做了將近十年來跟我來往的比較好的收藏家,比較重要的收藏家,我就把他們的姓名、地址都給了嘉德,給了他們的好處就是說他們的圖錄能夠記到這些人手上,這些人就知道嘉德的存在。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台灣藏家們就進入了中國的嘉德拍賣。接著翰海拍賣,所以從這幾個拍賣公司也買了不少東西,包括油畫、古董,只要是能夠出口的。建立台灣的收藏家跟嘉德的關系,或者台灣的收藏家跟翰海的關系。這就是我講的收藏家的收藏經過拍賣公司來買或者來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所以這兩家公司剛開始的時候,基本上都請我當他們的顧問,我的顧問其實也沒顧什麼問,他們做得非常好,我只是把台灣的收藏家跟拍賣公司建立良好的關系。

    拍賣行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面貌

    我覺得陳東升、王雁南他們了不起就是在整個企業的管理非常好,像王總其實對文物不是特別懂,但是他知道要找一些專業的人來執行,所以他們可以說底下的干部都非常優秀。翰海就不太一樣,因為翰海是文物公司,北京市文物公司作為一個背景,當時最重要的靈魂人物就是秦公,秦公幾乎什麼都懂,字畫、碑帖、文玩雜項,他們有一些人都有豐富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什麼呢?他自己有很多東西,萬一收的東西比較不夠的時候,他可以從倉庫裡邊挑一些合適的、批准的就上拍賣,當時一個最有趣的是什麼呢?嘉德是全面性地去收,而翰海是偶爾會從倉庫裡拿出讓人家非常驚艷,從來沒見過的東西拿出來拍,秦公可以說是翰海的靈魂,王雁南不管是待人處世,接待客戶她有大將之風,所有的藏家跟她相處的時候都非常佩服她,也很多人去支持她,她在管理上做得非常好,到目前為止,嘉德應該是在整個運作上面來講比較趨向於制度化一個很好的拍賣公司,當然後來出了幾家很好,匡時、保利每一家公司都有特色,這個特色也是很好,每一家都有他的不同,接觸人員不同,接觸面不同,交的朋友不同,或者收藏家提供的貨的不同,每一次我們拿到拍賣圖錄的時候就覺得很有趣,每一家此起彼伏的,各有專長。

  收藏與拍賣觀察:世界文物中心的幾次轉移

    90年代時,世界文物中心在英國倫敦;2000年後轉移到美國紐約;再經過四五年轉到了香港;現在世界上拍賣量最大的地方是北京。

    如果以文物拍賣來講,香港的蘇富比和香港佳士得可以說是一個指標性的,當然美國紐約也拍,英國倫敦也拍,主要是因為引進到香港的時候有一些日本人買,所以中國文物是很有意思的,最早期蘇富比、佳士得引到了香港之後,日本人成為很重要的買家,剩下一部分是香港人在買。後來日本人就經濟受影響以後,台灣人進入,所以有一段時間可以說蘇富比、佳士得重要買家就是台灣人,還有一部分的香港人,香港人陸陸續續在買,漸漸的,應該是講大概是在2000年就是一個分水嶺,2000年之前,大概1996、1997、1998年左右,這個時候大陸的朋友慢慢注意到香港的市場,好多人跑到香港市場買,而我們的嘉德、翰海這個時候也正在迅速成長,一直到2004年的時候就已經很旺了,因為有時候受經濟影響出現波動。從世界范圍來說,什麼地方收藏力量大,經濟實力雄厚,就會成為文物和藝術市場的中心。

    差不多在上個世紀,應該是在1997年、1998年以前,整個倫敦變成一個中國古董的中心,變成說是以倫敦為主。後來美國紐約也在每年的3月份來辦亞洲藝術節,亞洲藝術節就把全世界比較好的古董店吸引到紐約去,到紐約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紐約經濟很好,購買力強,英國的部分等於古董中心,隨之中國古董的中心轉到紐約去,最近幾年,因為美國經濟差一點,我們一直很希望這個中心能夠轉到中國的北京、上海或者西安來。

    收藏版圖:到哪裡賣會賣出好價錢

    在去年和前年北京已經變成中國文物市場不可否認的中心,就拍賣的部分來講,文物收藏我們可以是好幾個階段,現在好幾個人跑到英國去買,或者跑到美國去買,跑到日本去買,他們都有一段時間,比如說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時候,可以說歐洲人通常收購古董是一個風潮,很多人都喜歡收中國古董,到1920年、1930年左右,中國很多的工藝品,像廣東的瓷器,雕的象牙等等,有很多也賣到歐洲去。再早期就是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時候,我們很多的畫和瓷器也賣到歐洲去,所以現在我們去買東西時,要買德化瓷器,當然在歐洲是比較多的,如果非要買龍泉的,可能在菲律賓,在印尼,在泰國都有中國的龍泉……

    為什麼會談到這些,如今參與拍賣一定要了解這樣的收藏版圖,比如說今天一位收藏者有好瓷器要賣,到哪裡賣會賣出好價錢呢?這也是一個學問,很多人不清楚,有一些東西在紐約可以拍好價錢,有一些東西在香港可以拍好價錢,有一些是香港不拍、倫敦拍,中國有一些政策,中國哪些可以拍,哪些不可以拍,等於說是一個市場的需求和市場的分別這個很重要,要是買東西,你到法國什麼,法國有哪些中國的東西,到英國買什麼,甚至德國有一些什麼東西,這個都非常有趣。你多走多看就會知道哪些國家有中國的什麼東西,比如鼻煙壺在中國比較多,外銷瓷荷蘭比較便宜,這個很有趣的,將來有機會我們可以聊到這個部分。像很多西藏的東西,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好的西藏的東西,包括镏金佛,包括唐卡也是歐洲比較多,美國比較多。

    對於拍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我為什麼對拍賣清楚呢?因為2004年,我在上海保利做了拍賣,當然我負責的是油畫跟水墨部分,油畫的部分是與翰海合作,因此我對拍賣以及我們國內市場的狀況很了解。對大陸的拍賣市場來說,2004年的秋拍是一個轉折點,從那以後,當代油畫價格開始狂飙,當時的情況,和現在的古董行情相似。我記得我在2004年的時候,還記得現在一幅至少5000萬的曾梵志的作品,當時僅以25萬拍出。我去征集來的一個作品,這個作品當時25萬,這個朋友很高興一碰面就特別感謝我,請我吃飯。可是現在就不行了(笑),因為2004年到現在八年,現在曾梵志其實在2010年,2009年,這個畫就已經差不多價值在四千萬了,從25萬到四千萬是一個很急劇的變化。
    當然這裡邊也有非常好的油畫家變成領先而且價格非常穩定,也有很多油畫家賣五十萬、八十萬,現在拍賣公司都不要了,他上不了拍賣了,我拿這個例子做說明的意思就是說其實不管投資也好,起起伏伏都是難免的,現在流行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比較理性一點看這些東西,真正喜歡的,價錢合適的,在能力范圍裡邊,我們要重視到一個投資,這個投資是兩個方面,賺錢的投資,一個是什麼?一個是你的興趣,快樂、精神生活的投資,我常常講說文玩藝術品的收藏是名利雙收,你買得好具有名氣,又變成獲利很好,這個就是要稍微理性的,要去了解,要去分析,然後再去買,而不要用流行的,流行的話,就像現在很多歌星好多人唱的歌,可是再過十年以後,你到哪裡去聽來聽去都是這幾首歌,我們在流行的時候,在熱潮的時候,可能稍微理性一點會更好,這就是我在拍賣二十年間的感覺,第一個當然很好,很多感覺都不錯,但是在目前來講,我們需要注意的就是說怎麼是最重要的投資,又能獲利,又能夠出名,這個不是那麼簡單,人家說它好就好,人家說那樣就那樣,那就是流行,這個要特別留意的。

    拍賣未來會怎樣?

    拍賣是現在越來越好,國內現在很多拍賣公司做得不錯,他們不但是在東西的介紹上面來講,對於東西的評定上來講,也慢慢成為資助了,拍賣當時引進來的時候,我雖然說有一點小貢獻,但是到現在的狀況來講,我覺得是非常好的。當然現在也有問題存在,最近開會有很多人講,也存在一些所謂假拍或者拍假,我想市場上慢慢會形成一個規律,好的拍賣公司就越來越想求得更好,不好的拍賣公司,你可以看到很多人拍一次就不見了,或者很多人還沒有拍就拍不下去了,市場會自然去調節。

    西方已經有300多年成熟的收藏市場管理經驗,我個人比較欣賞英國對收藏市場的規范方法。不是說在英國假貨不存在,而是分級非常鮮明。現在在大陸,不管你是在潘家園還是在古玩城,甚至在拍賣公司,買到的東西都不能確定其真假。

    英國的收藏市場分為三級,最低一級是跳蚤市場,這裡只賣舊貨,不管真假,價格都在3英鎊到5英鎊之間;比較好的一部分,進到相當於我們的“古玩城”的地方,在那裡大概有80%都是真貨,當然價錢也比較高,這是第二級;最高一級就是古董店,多是大古董商或者知名藏家開的,大多都有上百年歷史,是名牌店。裡面賣的東西,很多都是皇族用品,有的店門口還有皇冠標志。這裡面的藏品,擺出來的可能不到20件,但件件是精品,價格可能比拍賣行還高。在這裡不太可能買到假貨,店員或者店長會給你親自解釋,這些人或者是學者,或者就是收藏家本人。所以,在英國有些收藏家根本不去拍賣場,把一切收藏的事都委托給古董店去辦。

    現在大陸拍賣公司實在是太多了。這跟收藏業的發展階段有關系,我們畢竟只有20年的發展經歷。目前已經有幾家信譽比較好的拍賣公司,他們要慢慢積累口碑和可信度,這需要時間。小的拍賣公司也要慢慢被越來越規范的市場淘汰掉。將來會好的越好,差的越差,慢慢形成理性穩定的行業規則。假拍、拍假事實上大家都清楚,因為現在懂得人越來越多,尤其是經過媒體、經過電視不停地報道,我相信將來會更健康,將來拍賣會走得更好。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