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古鎮25年的“地下工作者”
日期:2016/12/13 20:10:34   編輯:古建築紀錄他是一名普通的打水工人,他每天晝伏夜出,到28米深的地下重復著同一件事——堅守古鎮25年的“地下工作者”
3月24日上午,在高坪區龍門古鎮河嘴碼頭附近,一座圓柱形的抽水泵房格外顯眼。剛檢修完設備的李正榮順著窄窄的旋梯,從28米深的地下爬到泵房頂端的平台上。望著陪同自己度過了25個春秋的嘉陵江和古鎮碼頭,李正榮思緒萬千。
25年前,他來到偏遠的打水站“接班”
“25年前,我剛調回東觀工作不到1個月,又被派到偏遠的龍門打水站。”回憶起當時的情景,50歲的李正榮至今仍記憶猶新。1988年7月,他從原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質調查處五大隊調回原石油南充東觀技工學校擔任管工。石油南充東觀技工學校當時正處於鼎盛時期,學校的教職工和學生共有近5000人,吃水、用水全靠修建在龍門鎮靠嘉陵江邊的抽水泵房全天24小時抽水供應。打水站裡全是老同志,還有兩個即將退休。經過考察和篩選,單位領導一致認為李正榮是最合適的“接班人”。
接到調令後,李正榮帶上一床棉被就出發了,當時他剛滿25歲。到了龍門打水站,眼前的情景讓他心裡陣陣發涼:一座高高的圓柱形抽水泵房孤獨地矗立在嘉陵江邊,四周荒無人煙,一條泥濘小路淹沒在蘆葦和雜草叢中。“難道我就要在這裡工作一輩子?”來不及多想,李正榮放下行李便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學習發電、熟悉打水站管線、向老師傅請教設備的維修和維護,不到半年時間,勤學苦干的李正榮便熟練地掌握了打水站的所有工作方法和設備設施維修技術,成了站裡的頂梁柱。
“剛到打水站的時候,每天都要發電抽水。”李正榮告訴記者,柴油發電機震耳欲聾的聲音吵得他頭皮發麻,晚上睡覺時,耳邊還是“嗡嗡”作響。當年,他最害怕的就是在這裡上夜班,因為附近沒有住房也沒有人影,是一片荒灘濕地,晚上遇到刮風下雨,他常常感到背心發涼。
2000年,原石油南充東觀技工學校遷至成都後,龍門打水站的打水量從以前的每天3000多立方米逐漸減少到現在的每天500多立方米。站裡職工有的調走,有的退休,只有李正榮一直堅持留了下來。自從來到偏遠的龍門打水站,李正榮這個名字漸漸地被同事們遺忘,他的身影也淡出大家的視線。如今,除了南充公管中心東觀石油社區的領導和為數不多的幾個同事外,古鎮上幾乎沒人認識他。
25年後,他依然堅守在古鎮江邊
打水站的工作甚是繁瑣枯燥,讓人寂寞難耐。每當值夜班時,李正榮就把自己關在泵房裡,聽抽水的聲音,和機器說說話。“這個打水站每天還要給1000多人供水,我走了咋辦?”李正榮說,其實,這些年他也想過離開,也有機會換一個崗位。但每次面臨去留的選擇時,他最後還是決定留下來。“我已經熟悉了這裡的工作,也習慣了這種寂寞,要是換個人來,不僅得從頭學起,而且還不一定留得下來。既然領導和大家相信我,我就應該在這個崗位上干好。”
如今,李正榮的愛人和兒子都在南充城裡上班,雖然和家人過著兩地分居的日子,但大家都很理解他,支持他。李正榮的父親去世後,他又把70多歲的母親接了過來,母子倆住在龍門鎮的宿捨裡,離打水站有兩公裡遠。
為了節約電費,從2002年開始,李正榮把每天抽水的時間從白天改為晚上。“白天抽水,每度電的費用近2元,但在晚上11時後抽水,每度電的費用只有幾角錢。時間一改,每度電可節約1塊多錢。”李正榮給記者算了筆賬後說,工作上也得精打細算,能節約的決不能浪費。
據初步統計,10年來,李正榮通過錯時抽水,為單位節約電費超過30萬元。“現在,我每天晚上10時到打水站,先檢查設備,11時後開始抽水,天亮時就收工回家睡覺。”
每天晝伏夜出,還要下到28米深的地下抽水,鑒於李正榮的這種工作性質,單位的領導和同事都親切地稱他為“地下工作者”。“這個稱呼我很喜歡,說明我的努力得到了大家認可,有這些我就足夠了。”李正榮告訴記者,他會在這個崗位上繼續干下去,直到社區用上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