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正大教堂是俄羅斯東正教堂,坐落與在亨利勞而東路(今新樂路襄陽北路)。
東正教是11世紀中期從基督教分離出來的派別,16世紀俄羅斯正教會發展成為東正教中最大的教會。八國聯軍侵犯中國後,清政府同意沙俄在上海設立教堂。1920年,俄國取得在上海開設教堂的權利。是年,俄國東正教徒在上海閘北天通庵(今寶山路橫浜橋路)俄國僑民相對集中的地方,建立起上海首座東正教堂及附屬的俄僑學校。1917年十月革命後,大批俄國貴族、官吏、軍官及神職人員等紛紛流亡到中國,並有好多到了上海。他們有一部分集中在閘北原俄僑相對集中的地區,另一部分則集中在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一帶。1932年“一•二八”戰事爆發,原東正教區因位於閘北戰區而被炸毀,於是俄僑決定另擇法租界一帶地方重建新教堂。
早在1928年西蒙主教打算建造一座大教堂,由於難民經濟困難,難以籌足經費,1930年決定通過發行“教會債券”籌集經費。西蒙病逝後,維克多主教繼續主持教堂的籌建工作,成立了籌建委員會,募得了建造經費後,1933年6月4日聖靈降臨節這一天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近千名俄僑參加。
建造大教堂得到了許多俄僑的大力支持,他們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賴爾將為教堂打樁的錢全部免掉;戈斯則包下了全部屋頂建設費用,並無償為教堂安裝電氣設備;其他俄僑捐贈了大筆錢款。利霍諾斯是俄國著名的建築師和畫家,他親自為大教堂設計。
教堂占地面積為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030平方米。教堂平面外形基本呈方形,內部大廳呈十字形,室內四壁簡樸,雕刻也少,但是布滿俄羅斯教堂內常用的油彩畫條裝飾。建築造型古樸完整,外形線條簡潔,半圓的水泥黃沙粉刷牆體似多面體交錯重疊在一起,充滿活力,富於變化。最為突出的是教堂穹頂,由一大五小蔥頭形圓穹頂組成,外殼為塗上孔雀藍的銅皮,頂尖和頂上十字架塗貼金色,具有濃厚的俄羅斯教堂特征。在教堂南側還有一幢三層樓房,建築面積為538平方米,是神職人員宿捨。1936年2月建成後,作為中國東正教會上海教區的主教坐堂。
解放後,俄國僑民紛紛離境,1965年東正教上海教區主教去世後,無人接替,隨後宗教活動停止,教堂建築一度由上海電真空器件研究所使用。“文革”結束後,教堂被列為上海市近代優秀保護建築,建築經過大修後,其獨特的俄羅斯教堂風格成為上海萬國建築中一顆奇特的明珠。東正大教堂現在被改為阿羅哈圓頂音樂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