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古門的建築結構

古門的建築結構

日期:2016/12/14 20:39:54      編輯:古建築紀錄
門者,戶也:戶者,護也。就是說門是一個建築物的出入口,即它是室內外空間聯系與溝通的渠道,同時也說明了門具有保護與防御的作用。

“門面、門臉”是指門是建築物的臉面。門有“門額”、“門頰”,門額上裝“門簪”加以美化,門上砌上瓦檐高翹的門罩,像是戴著一頂漂亮的帽子,一對鋪首好似眼睛,一副對聯像兩個麻花辮,大紅燈籠高掛起,如同一對耳環。這都給門一個“臉”的形象化的比喻,這顯示了門在中國古建築物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表明了不同的門具有不同的“表情”,白板扉與朱漆門的對比可以描述鹹淡妝與濃抹;高高的台階,威嚴的石獅,朱漆丹扉拒人於千裡,呈現出嚴肅的表情;但也可以簡簡單單,平易近人,仿佛面帶慈祥的微笑,而且不同地區文化的門的構築也呈現出不同的“臉型”特征。

“門第、門當戶對”指門前的抱鼓石和門楣上方的短柱,它是房主人家庭情況及社會地位的象征,它的大小、樣式、色彩都體現了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門是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元素,為人們出入建築提供可能,是建築物中人們最觸手可及的部分之一,與人的關系最為密切,它隨著人類建築物的產生而產生,隨著建築類型的發展而發展。城的形成,才出現了高大雄偉的城門;聚落的出現,方有了平實樸素的宅門;廟宇的引入,方有了莊重典雅的寺門:園林的出現,方有了小巧別致的漏空門…但真正意義上的具有獨立的門的意識是從構巢築屋開始的,在此之前,大約是沒有獨立的門的意識的。在人們開始構巢築屋時,也就人為地造就了一個相對隔絕的空間,需留出缺口以備出入,這個出口經過漫長的歲月演變成為今天人們所了解的古建築中一系列門的文化。

門的類型(門類)

衡門 “衡門,橫一木於門上,貧者之居也。”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制時代,在大門的位置豎立兩根柱子,柱子上架根橫梁,其基本樣式如同“開”字型的門框,這就構成了中國最簡單最原始的大門。這種門後來傳到日本,也就形成了今天日本仍然保留的門的形式——烏居。

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把產生干上古時代華貴的華表柱移植過來,出現了由兩根高過門頂的華表柱,中間連接一道或兩道橫梁及門扇組合成的一種新式樣的門——烏頭門。這種門在今天已經看不到了,只有在《營造法式》中有所記載,古代宮苑壇廟的棂星門即取此樣式,烏頭門的兩根立柱顯示官宦的功績,因此它是仕宦顯貴的標志。

城門

俗稱“城門樓子”。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也就是說一般的城池為方形,四面各設三座城門,每座城門有三個門洞。城裡的主要街道或東西或南北,直通這些城門洞,形成經緯交叉狀。城門不僅與城牆互為依存,還做了道路塞、行的卡口,提供人們的出入,像似閥門,影響著居民的生活作息。古代城門通常都很高大厚實,以求固若金湯,抵御外侵。它也有等級區分,等級較高的城門上面築有高大的重檐樓閣,朱紅的板門,裝設鋪首、門釘、角頁等。像明故宮的東華門、平遙古城的南門,等級較低的城門比較平實沒有高大的閣樓,沒有色彩、門釘、鋪首等裝飾。因此城門是一座城向外界展示其重要性、繁榮程度及國家威嚴的具體體現,也是城中居民安居樂業的保證。

屋宇式大門

屋宇式門是由一間或者若干間房屋構成,多出現在宮廷、有官階地位或經濟實力在社會中上層人家的重要建築中。它依據房主的地位可分為一、三、五、七間,除一間外,其余幾種並不完全開啟,有三間啟一、五間啟一或者七間啟等等。其結構多為木結構,做工比較精細,高大的台階,有的有彩畫,木雕,其門扇多以板門為主,有的刷上朱漆,裝飾鋪首、門釘、角頁來彰顯其華麗。

王府大門

王府大門是屋宇式大門中的最高等級,氣勢宏偉,高貴華麗。通常有五間三啟門和三間一啟門等。通常通過彩畫與雕刻等裝飾來顯示主人的地位。

廣亮大門

廣亮大門僅次於王府大門,它是屋宇式大門的一種主要形式,是具有相當品級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門形式。一般位於宅院的東南角,占據倒座房東端第二間的位置。門口比較寬大敞亮,一般采用五檩中柱式,門扉開在屋脊的正下方,過道裡外各占半。大門的色彩、裝飾受到嚴格限制,般不施華麗的彩畫,僅做適當的點綴。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的等級低於廣亮大門,都是根據廣亮大門演變過來的。

垂花門

我國古建形式中常見的一種。在傳統建築中垂花門 般出現在兩進或兩進以上院落的四合院中,位於正房與倒座房之間,體量不大,為單開間小式建築,起分割和溝通內、外宅的作用。因其抱頭梁前端穿過前檐柱向外懸挑,在懸挑的梁頭下有根柱頭上雕有精美圖案的垂柱,像倒垂的蓮花,因此而得名垂花門,占天不占地是其最大的特點。古時說:“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中二門就是指垂花門。它具有極強的點景與裝飾、劃分建築等級、分隔內外空間的作用。由於垂花門建在院落中軸線上,正對著院落的正房,避免院內的景物外露,在垂花門的兩個後檐柱之間建有一道門,稱為“屏門”。顧名思義,屏門是起屏風作用的門,其作用主要是遮擋外人的視線,增加了宅院的神秘感。

垂花門的形式多種多樣,一般有五種:

一殿一卷式垂花門:這種垂花門的平面形式由四根檐柱組成,立面形式從院外看是一個帶正脊的懸山屋面,從院內看則是一個卷棚懸山屋面。垂花門兩端一般連接抄手游廊,游廊的南側看面牆上砌有什錦花窗。由於這種形式的垂花門屋面豐富好看,非常具有韻律感,因此常作為院門位於院落的出入口。

雙卷棚式垂花門:雙卷棚式垂花門的建築結構與一殿一卷式垂花門基本相同,只是屋面改為兩卷棚的懸山屋面。

獨立柱擔梁式垂花門:獨立柱式垂花門是垂花門中平面構造最簡潔的種,只有一排獨立的柱子撐起了一個懸山屋面,俗稱“二郎擔山”。充分體現了“占天不占地”的特點。

歇山式垂花門:歇山式垂花門是將垂花門的屋面由常見的懸山屋面改為歇山屋面,這樣使屋面輕巧,造型優美:在梁架之間可以設置斗拱,斗拱不僅在結構上起到了支撐作用,使垂花門屋面挑檐更加深遠,而且還是垂花門中重要的裝飾物。還有廊罩式垂花門等等。

牆垣式門

多指在院牆合攏處建造的大門。其特點是在牆垣上開設門洞,門洞上有屋面、脊式,形成一小門樓,多為磚石材料。它的樣式盡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異,主要由腿子、門楣、屋面、脊飾等部分組成,對開的平板門扇與門框安裝在磚腳子上。其上有各種磚雕,比較樸實大方。形式上吸收了西方古典建築的一些特點,沒有華麗的色彩,構造簡潔但層次豐富,多出現在北方民居建築中。 

格扇門

格扇門最遲在唐末五代已經開始應用,宋代稱為格子門,是室內外的分隔,清代又叫隔扇。它大致有抹頭,花心,裙板幾個部分組成。門的樣式與花心、裙板上的圖案豐富多彩,花心有八角、四方、半圓、橢圓等幾何圖形,裙板鑲嵌有各種植物、動物等的圖案。它是板門與格扇窗結合的一種產物,它不僅在功能上起到分隔空間和采光的作用,而且還起到了點綴建築的作用。

一個建築中格扇門一般中抹頭與格扇窗最下面的抹頭齊平,門的各個抹頭應該水平對齊,格扇門與窗的花心圖案應該一致。但是在實際中,形式並不是這麼呆板,可以靈活運用,變化多端。有的格扇門中抹頭是折線形的,給了靜態門一種浮動的感覺;有的格扇門集合多種花心圖案在一起,使它變得更加活潑生動。

漏空門

這種門一般開啟於林景觀中的隔牆園上,它同漏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起著空間滲透、穿越、對景和視線交流的作用。它沒有門扇,簡簡單單為一個洞口,但形狀多樣,有扇形、圓形、方形、寶瓶形等……

牌樓

牌樓是從衡門發展過來的,它從房屋院牆中脫離出來成為僅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在古代街道與庭院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不僅是門的象征,而且起著點綴著周圍環境,界定空間的作用。它有兩種形式,有屋頂的是牌樓,沒有屋頂的是牌坊。一般用木材或者石材來搭建。沒有門扇,洞口高大,屋頂下面有斗拱,彩畫,雕刻等裝飾,顯示其具有的藝術價值。

中國古代的門類型多樣,有時依房主風格而造,受地理、氣候的影響,受建築類型的影響,受經濟等條件的制約,並不局限於前面提到的常規類型,不拘泥於禮數,造型奇特美麗,有的融合了不同的風格,有的帶有異國情調,有的兼有南北東西的特征。這在民居和宗教建築中多有體現。像陝北及豫北地區窯洞的半圓拱門,寺廟捨利塔上雕刻的門,大小與佛龛相似:徽派建築與山西地區的些民居中的門開在高大的磚牆上,門洞上面修葺半個屋頂的門罩,這些都體現了古時匠人的智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