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麗江市古城區再次跨入雲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

麗江市古城區再次跨入雲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

日期:2016/12/13 21:10:47      編輯:古建築紀錄

    麗江市古城區再次進入2011年度雲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行列, 7月底,獲得了我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榮譽稱號,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這一榮譽,標志著古城區正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道路上跨步前行。這一喜訊、這一優異成績,是即將召開的十八大的最好獻禮。

    縣域強則全省強,縣域經濟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全省的發展。雲南省“十強縣”的綜合評價涉及到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包括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城鎮化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等25項基礎指標。這充分說明了古城區委團結帶領全區各族群眾,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

    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自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列入47個縣域經濟試點縣之一以來,古城區高度重視,強化措施,推動了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連續3年被評為雲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區。2010年首次跨入雲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的行列,實現了歷史性突破。2011年,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強化投資拉動,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加快發展新型工業,狠抓旅游業提質增效,經濟呈現出運行穩、增長快、結構優、效益好的發展態勢。2011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62.6億元,同比增長18%;財政總收入完成10.67億元,同比增長45.14%,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25億元,同比增長44.77%(按市級縣域經濟考核口徑計算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63億元,同比增長35.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1億元,同比增長35.3%;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6.44億元,同比增長7%;工業總產值完成24.4億元,同比增長47.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9.7億元,同比增長52%;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完成3.34億元,同比增長130%;全年旅游接待人數達770萬人次,同比增長32.3%;旅游綜合收入完成96億元,同比增長4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6.3億元,同比增長2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012元,同比增長34.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7,380元,同比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8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控制在上級調控目標內,為繼續保持雲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榮譽打下了堅實基礎。

    堅持以人為本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優先發展教育,出台了一系列補助政策,切實改善了一大批學校的辦學條件,出台一系列激勵措施,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優化整合學校布局,撤並大東、金安、金江初級中學,完成區一中整體搬遷,設立九年一貫制的金虹學校,全面實現農村寄宿制半寄宿制教育,實現“高中城市化、初中城鎮化、小學中心化”目標。

    全區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推行,區人民醫院擴建工程基本完成,鄉級衛生院改擴建全面完成,新建改建衛生服務中心4個、農村衛生室29個,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應急救治、婦幼保健、衛生監督四大體系基本建立,形成了預防、保健、疾病控制相結合的醫療衛生體系,基本實現城鄉衛生服務網絡全覆蓋,榮獲“雲南省甲級衛生城市”稱號。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認真兌現“獎優免補”政策,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均控制在3.5‰。

    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日趨完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深入推進。2011年全區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9,098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28,305人;新農合參合人數75,671人,參合率達99.77%。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新增城鎮就業1300人。完成廉租住房建設300套,啟動1192套公租房建設,投入1960萬元,完成農村危房1800戶、抗震安居工程800戶。

    堅持精益求精 城市環境逐步優化

    城市精細化管理趨於常態化、制度化。據介紹,“抓發展、管城市”是古城區的兩件大事,而管城市是加快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為此,古城區結合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加快實現由“宜居”到“利居”再到“樂居”的跨越式提升,全面推進國際精品旅游城市建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束河古鎮、祥和麗城、新團片區、清溪片區等開發項目相繼建設。梯度輻射、層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雪山路、石新路等8條城市主干道和國安西路、清溪路等15條城市斷頭路建成通車,民主路、福慧路等道路人行道改造全面完成,新增市政道路25公裡。清溪公園、太和廣場、麗月湖公園等27個城市休閒廣場建成開放,機場路、雪山路等32條道路綠化和150個綠化節點相繼建成。

    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古城區堅持環境優先,加快區域生態建設步伐。以“七彩雲南保護行動”為契機,深入開展“禁白”、禁止非法開采地下水,城市面山恢復等專項整治。目前,古城區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7.5%,分別高出雲南省、麗江市平均水17.5個百分點、1.4個百分點。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21.8平方公裡,城鎮化率達到6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7%。獲得“ 全球人居環境優秀城市”、“歐洲人最喜愛的旅游城市”、“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一系列世界級和國家級殊榮。

    堅持產業結構調整 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古城區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取得新突破,形成了以煙葉、油菜籽、葵花籽、林果等高效經濟作物為主導的支柱產業,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農業生產率大大提高,農村經濟呈現出一片大好的局面,為全區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5.6億元,比2005年增長89.2%,年均增長15.7%。

    農村基礎設施得到不斷改善,清溪水庫、團山水庫等一大批事關農業農村發展的重點水利工程全面建成,改善灌溉面積6.4萬畝,新增灌溉面積1.08萬畝、除澇面積1.4萬畝、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74萬畝。七河勒馬、金山東江等123個村3萬多人農村飲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金江公路、大東公路等一大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農村通達工程相繼實施,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36公裡、村道430公裡,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相繼實施121個新農村試點村建設,啟動實施新農村建設整鄉推進項目,集中連片、整體提升、點上突破、面上推進的新農村建設格局初步形成。

    全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建設“兩強一堡”的黃金期,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古城區搶抓機遇,真抓實干,經濟社會發展成績著實喜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