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京畿勝地丫髻山

京畿勝地丫髻山

日期:2016/12/14 17:26:10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地處京郊平谷西北部的丫髻山,舊屬懷柔故地,為燕山余脈。其丫髻山廟始建於唐初,歷經遼金,盛於元明,清康熙、乾隆年間達到鼎盛,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歷史。解放前,大凡老北京人皆知昔日曾有兩句老話兒:一句是“北京城———東有丫髻山,西有妙峰山”;另一句是“盧溝橋的獅子,丫髻山的碑”。前句說的是位於北京東西分別有座道教名山,即京東平谷的丫髻山和京西門頭溝的妙峰山。後句說的是丫髻山上的石碑跟盧溝橋的獅子一樣,多得數不清。這從一個側面足以說明:昔日丫髻山建築的著名程度與輝煌。

    這座被人稱之為華北“小布達拉宮”的古建築群,其修復重建工程現被列入北京人文奧運文物保護工程建設項目之一,歷史上它曾被清朝皇帝康熙稱之為“近畿福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丫髻山海拔雖僅高361米,但因其背靠燕山,面向平原,平地拔起,故而,遠望山峰兀立高聳,頗有幾分雄壯巍峨之勢。其山之頂鬼斧神工般地凸起兩座峰巖,酷似女孩頭上梳的兩個發髻,故名“丫髻山”。相傳唐朝初年時,有位道士雲游至此,便被其山環水繞幽雅神奇的形勝深深吸引,遂不捨再走。經四方募化,在山頂結廬建殿,供奉玉皇神像。自此,經千余年歷代不斷修葺與擴建,最終使丫髻山成為一處擁有規模龐大古建築群的道教名山。從山腳下的紫霄宮向上望去,依山而建的各種古建築鱗次栉比,遍布山坡,顯得十分恢宏壯觀,頗有神韻與氣勢。

    丫髻山廟古建築群主要分三部分,即:山腳下的主體建築紫霄宮、觀音堂;山腰的主體建築東岳廟、回香亭;山頂的主體建築碧霞元君祠、斗姆宮、玉皇閣、鐘鼓樓與兩頂之間的三皇殿及山門。此外,這三層主體建築之間還散布有三官殿、菩薩殿、巡山殿、龍王廟、蟲王廟、馬王廟、藥王廟、靈官廟、萬壽宮、御碑亭、南天門等大小幾十座建築。丫髻山廟古建築群中的樓台殿宇最具風格特色的精華部分,當屬山頂的主體建築了。沿路登上四十八盤,抵達碑林之後,人們抬頭就會望見一堵巨大牆壁迎面而立。原來是山頂上的兩座峰巖皆用巨石包砌,灰漿勾縫,形成十余丈高陡峭而巨大的平台;遠望其險峻挺拔的巨大牆體,略呈乳白色,十分耀眼。而建在峰頂平台上的廟宇,皆為灰牆黃瓦。東頂的玉皇閣為兩層圓形建築,類似天壇的祈年殿,內供玉皇大帝像。西頂的碧霞元君祠大殿內供碧霞元君像(俗稱娘娘),大殿之後為斗姆宮。兩頂之間有內供伏羲、神農、黃帝像的三皇殿相連,由此可登東頂、西頂。登頂皆須從鐘樓和鼓樓之下門洞而進,宛若進入兩座古堡之中,又猶如登上仙山瓊閣之境。晴空艷陽下,黃色琉璃瓦覆頂的古建築熠熠生輝,更顯得金碧輝煌,雄偉壯觀,透著一種神秘感,宛若西藏的布達拉宮一般。俯瞰整座廟宇宮觀,恍若天宮仙界,令人歎為觀止,確實可稱之為宏偉壯觀,氣勢非凡。

    丫髻山作為道教宮觀,曾創造了一個全國之最,即歷史上受皇封次數最多。康熙五十四年,康熙帝作《玉皇閣碑文》,記其六旬來此祝沼之事,並稱贊丫髻山“自元、明以來,號為近畿福地,因上有碧霞元君之祠,是以每歲孟夏,四方之民會此祈禱者,骈肩疊跡,不可勝計。古稱積高之區,神明所捨,況茲山北倚紫塞,南拱神京,崗巒回合,蜿蜒磅礴而鐘秀,於是則其神氣所感,數有靈應,理固然也。”雍正元年,正值康熙七十誕辰,剛繼位不久的雍正帝曾立朝規:每十年期,皇帝必須親來丫髻山主持祭祀禮儀。乾隆十二年、十八年,乾隆帝曾兩游丫髻山,並御制丫髻山詩碑,詩雲“水如銀匝,山是紫英蕖。柳態籠煙際,桃姿過雨余。暫來欣攬結,欲去更躊躇……。”嘉慶帝在位時,雖未親到丫髻山,但曾十余次命太子來此代其詣山瞻乾。道光十七年,道光帝與皇太後同游丫髻山,並作《重修丫髻山碧霞元君廟碑文》,文中說:“神出自震方,而茲山又適當都城之艮位,震以生之艮,以成而儲祥統秀,信非偶然……。”正因明清以來多次受到皇封及朝廷的重視,丫髻山才逐漸轉化成為全真派著名道觀,幾百年間香火極盛,乃至與山東泰山、河南丘山、陝西白雲山並列為中國北方地區四大廟會之一,其影響遠達冀、晉、魯、豫,甚至遼、蒙。

    作為道教名山,丫髻山廟興盛與輝煌的歷史的確是古老而悠久的。尤其自康熙帝始,丫髻山就被視作皇室家廟,成為皇家大型宗教活動場所,山上山下曾專門建有兩座皇帝行宮;除皇帝及皇室成員不定期來此朝山進香外,清廷內務府每年皆須按例到丫髻山進香,從而促使丫髻山走向鼎盛與輝煌。只是到了清朝後期,在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朝廷對其重視程度減弱,加之國力的衰退,才使得丫髻山逐漸走向衰勢,直至毀於戰火與“文革”之中……

    公元1987年,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當地政府籌資修復了丫髻山部分古建,扶立被推倒損壞的碑碣,並新立了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先生所書“仁者智者之所樂”之碑及著名書畫家王玉書、李燕等人所書十余通石碑;恢復了每年一屆的傳統四月廟會活動,使古老的丫髻山重現生機。這塊“近畿福地”自恢復廟會以來,已吸引並接待慕名來此朝山進香的國內外游客達百余萬人次,其中包括許多國際友人、海外華人、港澳台同胞;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惠芳女士亦曾來廟進香瞻禮。這充分說明丫髻山廟的影響之廣,聲譽之盛。而今,丫髻山廟修復工程又已被列入北京人文奧運文物保護工程建設項目,這座京東名剎、著名道觀基本恢復了原有建築規模,將昔日富麗堂皇的宏偉建築再現於世人面前,實在是件令人欣慰而又功德無量的善事、喜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