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礬沉澱出古鎮千年時光
日期:2016/12/13 23:07:25   編輯:古建築紀錄
礬山鎮古老的徽式建築。
東山隧道從山腰直通山底,有三四裡長。
宗族祠堂的木雕。
在合肥前不久公布的16個千年古鎮中,礬山鎮,顧名思義,是因為產礬而逐漸繁榮成鎮。據《宋史志》記載,廬江縣有昆山礬場,昆山亦名礬山,唐貞觀元年(627年)以前,礬山就已成為集市。礬山鎮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千年時光在這裡留下許多痕跡,並且大多都與礬有關:深不可測的千年礬石廢渣場,似刀削而成的大照壁,峭壁上風化而朽的生死樁,還有那運送礬石的獨輪車在青石板上軋出的車轍印。
A
明礬之都
老礬池水澱千年 大坑石渣成寶藏
礬山鎮明礬石儲量居全國之首,素有“明礬之都”美稱。北宋時,礬山鎮成為全國五大白礬產地之一,宋仁宗時期,礬山明礬產量達150萬斤,到了清朝明礬產量達到300萬斤。到了現在,礬依然是全鎮的經濟支柱。走在街頭,隨處能看見堆放在路邊的礬石渣;遠眺環山,裸露出來的石頭多半是礬石料。穿越千年,古礬場的痕跡一點點地被抹掉,青磚灰泥、獨輪車、木屋廠房,早已被水泥、鋼筋、卡車和高聳的煙囪取代,只有靜靜的老礬池,似乎沉澱了時光。
隨著運輸條件的改善,原本用來運送石料的西山隧道和東山隧道先後廢棄,礬山鎮文化站站長皖康林說,西山隧道從唐朝開始啟用,東山隧道在新中國成立後開通,隧道從山腰直通山底,有三四裡長。經久無人打理,隧道裡一片漆黑,淤泥堆積。西山隧道已徹底成為水道,山泉從中緩緩流出;東山隧道的排水設施比較齊全,水從兩旁流走,中間比較干燥,夏日山風徐來,成為附近居民納涼的好去處。
礬石渣是制作水泥等建材的好材料,沉寂千年的礦渣又成了“寶藏”,一片面積相當於三四個大型城市廣場的礦渣場,被挖掘機挖出個三四十米深的大坑,依然不見底。“聽老人家說,這裡的礦渣深不可測。”皖康林又帶著記者來到礬山腹地,一座高數十米的礦渣山屹立眼前,下面有多深?“測不出來!”他說,因為千年來的礬石礦渣都堆積在這兩處。
皖康林說,明礬在現代用途不廣,而且替代品比較多,礬場的生意不如以前紅火。但礬在環保上的用途比較大,隨著環保產業發展,他相信礬場會再度火起來。
B
千年老街
老屋老人慢時光 青石板上印兩行
礬山鎮位於廬江縣東南部,地處廬江、無為、枞陽三縣交界,全鎮總面積126平方公裡,人口7萬多。悠久歷史和現代文明在這裡交融,鎮上住宅樓、商業街林立,人聲喧鬧,但也有時光似乎走的慢一些的老街。
礬山老街又被當地人稱為“小街”,位於礬山鎮東南面,依山而建,平房或二層小樓互相倚靠連成一片。居民告訴記者,相傳,老街是礬山最早的人群聚集地。自唐朝始建,經過後世不斷改建、加固,老街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韻味。許多房子一層是青磚,二層變成木質結構,小小的木窗旁,泥巴牆中露出竹籬笆,頂上是灰瓦,屋檐伸出來,每棟房屋的結合處有防火牆。
古樸的建築風格,與房前木質電線桿和雜亂的電線結合起來,有種錯落的和諧。
盧榮鵬老人是這裡的祖居戶,他的祖先是在明朝時因為戰亂從江西婺源搬遷而來,幾百年來在礬山鎮生根壯大。他告訴記者,家裡這棟二層小樓,據說年紀很大了,一樓改建為磚瓦結構是為了加固房屋。
老街邊的不少房屋已經空置,甚至坍塌,留守的盡是些老人和孩子,年輕人大多到活色生香的城市中謀生了。街上很安靜,一只狗的叫聲能傳遍老街。老人們說,這樣的日子才適合他們,沒事種種菜、聊聊天、逗逗孫子,最重要的是,能呼吸到新鮮空氣。
這裡有個怪事,即使是垃圾遍地的溝渠中水也清澈見底,但這兒家家戶戶都使用自來水。“礬有淨水的功效,所以水清澈,可是同樣因為礬的含量比較高,水酸澀不宜飲用。”皖康林向記者解釋。
老街中間的青石板路通往山上,很多青石板上有幾道深深的印痕,這不是水流沖刷的結果,而是千百年來,運送礬石料的工人們用獨輪車壓出的車轍印,最深處有3厘米。
皖康林介紹,老街的路被居民習慣稱之為青石板路,實際上它是用上好的礬石鋪就,硬度很高,這見證著礬山采礬人的艱辛勞作。
走到山頂有一座祠山殿,始建於南宋,相傳南宋名將張澤生前戰功顯赫,死後被封為慈山神,建慈山寺,後於清朝乾隆年間改名為祠山殿。由於香火鼎盛,成為廬南名剎。如今山上的祠山殿來人不多,為方便游客,山下正在興建一座新殿。
悲涼故事
千年悲情大照壁
“父子釘樁互不讓”
在原小礬山采礦區,有一塊數丈高石壁孤立在山邊,石壁從上到下有許多人腿粗細的孔眼,孔中插著木頭,木頭因為年久已經腐朽發黑。這塊數丈高如刀削般垂直的石壁,叫大照壁,經過考古專家考證,是唐宋時期采礦遺址。孔眼中間插著的木頭,被稱為生死樁。
它的背後隱藏著悲傷的故事。古代條件簡陋,工人們采用的是攀崖打樁的原始方法,用鐵錘開鑿或者地下穿穴打洞開采。采礦工人削松為釘,從壁頂打樁,搓麻為繩,緣繩而下,打眼采石。一旦木樁松動或繩索脫斷,就會掉落懸崖。
俗話說,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對於在大照壁上求生存的工人而言,卻不是這樣,他們都是自己打樁、拴繩,縱然是父子也各打各的樁,唯恐出差錯丟了性命。縱然如此,因為這種采礦方式安全系數非常低,由樁松繩短或者礦坑塌陷導致的傷亡事故屢屢發生,不知上演了多少辛酸悲傷的故事。
皖康林說,因惡劣的環境所迫,連父子之間都不能互相信任,礬山流傳著“父子釘樁互不讓,只因生命無保障;怨恨懸巖求衣食,若不小心把命喪”的說法。站在大照壁下,聽著故事,感覺迎面吹來的山風很冷,發出嗚咽嗚咽的響聲,好像在述說著這裡發生過的悲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