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那天,平遙

那天,平遙

日期:2016/12/14 20:38:29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不扯其他的了,直奔主題。總感覺去平遙准備不充分,可也說不上缺什麼?
  也許缺的是一種特別可怕的東西——對晉文化的認識與積澱。不過去平遙的目的挺簡單的,就是想在古城內的青石板路上走上幾趟,如果可以的話增加一點對晉中古建的認識,更好了。
  清早來到古城首先看到的是城牆,它很完整,而且更令我欣慰的是,平遙的城牆是那種經歷幾百年歷史滄桑的古牆,那種親切感,感動。走過城門,來到內城,看到內城裸露出的夯土,一條條歲月的痕跡那麼清晰,城牆的滄桑抬手可觸。多好的古城牆,完全顯示出了晉中大地的粗犷。被它深深吸引,干脆除去其它,只是繞著城牆走著,祭奠。多想更多的理解他傳達給我們的東西,無奈。
  繞牆過程中看到了許多民用建築,很驚奇城內的人們依然住著數百年前的古宅,這些古宅保存的還算完整,只是有些民建外牆的青磚以脫落了將近一半的厚度。但這些脫落不曾影響到它們整體的完整。還有那或狹長或寬闊的胡同,那些排列胡同兩邊的大門,門頭雕刻的繁簡,大門進深尺度的大小,門內影壁的刻紋,都在訴說著院落主人,在那個年代,不同的身份等級,門第之分。這些建築語言,像時光機一樣,將我帶到那個年代,同時訴說著什麼?我卻不能理解。
  繼續沿著城牆走,看到幾處城門,無不使我震撼著古城的堅毅。特別是城門上多重檐木構的城門樓,雖不見往日鮮華的漆色,可曾經防御外敵的剛毅卻不曾淡去。明顯看到有些檐口處的斗拱構件腐蝕嚴重,卻也不顯他整體的老朽。也許這些正是我所不理解的東西,一種不可言狀的精神。
  過城門來到古城繁華的青石街道,仍舊是那一棟棟的古建,仍就繼續著它們曾經的功能——商號。只是多了些許現代的元素,也許這些元素的加入是好的。只是它們與那些雕木的出檐、镂空的木窗、略顯曲折的青石板路有些格格不入。可誰又能說這些元素不能放一起?
  古城先告一段落,我們要去另外一個神秘之地——喬家大院,晉商文化的典型,“白銀谷”的締造者之一。
  伫立喬家門外,看到他那高牆挺欣喜的,第一次這麼真切的理解,高牆大院,那種門第之分。這裡的大宅建築保存的特別完整,它那門頭的垂花,只是退去了昔日的鉛華,圖案的形狀絲毫未改。那些或石或木的影壁,雕刻地是那麼的精細。每個院落的房間設置大致相同,都是有嚴格的等級之分,特別是在這樣一種大宅第裡,等級輩分顯得尤為重要。而且這裡的建築並不是冰冷的磚體,它就像一本鮮活的史書記載著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這裡的每個院落都是喬家每段歷史的節點,它們是喬家幾代子孫組建而成,是每代人的心血,更承載著喬家文化——一種家族精神。現在感覺,喬家大院,正是被賦予了這些文化,才有它現在的價值。
  好像那些好的東西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只是現在知識沉澱太少,對於這些東西只能染指皮毛。
  從喬家回到古城,夜色將近,又游了古城夜景,少見商號門前高掛的燈籠,取而代之的是華麗的霓虹燈。還有令人無奈的是,古城也有堵車之像,好吧,這也許,是另一種形式的,車水馬龍。
  然後,踏上火車,隨著汽笛聲的遠去,那天的也遠了。挺喜歡這樣利落的出行,簡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