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古跡保護“水淹法”只是一個笑話

古跡保護“水淹法”只是一個笑話

日期:2016/12/13 23:10:53      編輯:古建築紀錄

  歷時數日,浙江淳安水下古城探摸工作,已告圓滿結束。幾天來,央視水下古城探摸小組用了超過20小時的直播時間,包括潛水記者在內的多名潛水員,由北門進,途經小西門,看過東門之後,又輾轉南門附近,最終在西門附近的儒學前收官。(見5月2日《杭州日報》)

  這次水下探摸,有關方面邀請曾對獅城相當熟悉的獅城老人觀看直播。當看到古老的獅城北城門、精致的“姚文浚妻子王氏牌坊”和壯觀的城樓城牆等遺存時,一些老人激動不已,甚贊和小時候看到的一模一樣。可見,古獅城的城樓、城門、牌坊等遺跡保存得仍是相對完好的。

  獅城水下古城如今已被浙江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年代”一欄則注明為“明、清”。據載遂安於公元208年(東漢末年)就已設縣,唐武德4年遷至現址,因背依五獅山,故得名。1959年,為了建造水利樞紐工程新安江水電站,原淳安縣、遂安縣兩縣合並為現在的淳安縣,29萬人遷移,獅城、賀城兩座延續千年的古城來不及推倒鏟平,就連同27個鄉鎮、1000多座村莊、30萬畝良田和數千間民房,悄然沉入了碧波萬頃的千島湖底。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定獅城不沉於水,這些古城樓、城門、牌坊等遺跡今天是否健在?一座千年古城得以相對完好地保存,這在如今的中國,堪稱是一件稀奇事;而其又是以水下古城的方式獨完,甚至於是一個無法復制的特例。

  獅城1959年沉於水之時,破四舊、十年浩劫等政治性人為破壞尚未加身,又因為且限於當年缺乏大型拆遷設備和整城拆遷能力,因而整城得以淹沒於常溫8度的30米之深水下。從此以後,盜賊、掮客、文物販子之所不至,地方官員、房地產商人殊難染指,50年的政治、經濟的風風雨雨均被千島湖水阻隔,這更是水下古城因水得福奇中之奇的所在。

  應該說,多年來,一些地方對於古代文物遺跡的保護力度不可謂不大,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保護制衡,又有專設司其職的保護隊伍,每年花費著大筆納稅人供奉的專門經費,但就別說是一座古城的保護了,有時常常就是一座碑、一棵樹、一個墳包,也是難以守住的。不是盜賊不期而至,就是投機家突施辣手;不是毀於地方政府以各種名義進行的強拆,就是毀於王顧左右而言他的“保護性開發”。聯想到獅城水下古城如此完好,莫非保護遺存的最好辦法竟是“水淹法”?

  這次水下探摸除了大致摸清了底細之外,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水下古城保護的擔憂。一是擔心水下探查活動過頻,加速水下古城的意外朽損,二是雖然古人雲只有智者方能樂水,但隨著水下設備的改進和易得,也可能同步為觊觎水下寶藏的奸人賊子創造較好的破壞條件。可見,所謂古跡保護“水淹法”同樣是有限度的,頂多也只是偶然,最好的辦法仍是應該對古人的創造存敬畏心,對古代的文物有保護的決心和能力,只有這才是最靠譜的。(嚴輝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