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爾夫特:神秘的荷蘭古城
日期:2016/12/13 23:12:05   編輯:古建築紀錄
始建於1246年的代爾夫特(Delft),是個靜谧迷人的荷蘭古城,波光粼粼的運河中倒映著古老市景,就和維米爾的傑作《代爾夫特風景》中畫的一樣,至今容顏未改。這裡有古老的運河、拱形的石橋、寧靜的田園以及優雅的代爾夫特藍瓷。也許是因為天氣的原因,城市經常陷入一片濃深的色調中,古樸厚重的質感中流露出溫婉憂郁的風韻。
荷蘭畫派大師的故鄉
2003年由斯嘉麗·約翰遜主演的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原作的中迷一樣的黑色背景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造型渾厚有力,畫中的光線聚集在少女碧藍的絲巾和臉上,在畫家娴熟的筆法下,少女在回眸中流露出清澈優雅的氣質。這幅傑作的作者是荷蘭黃金時期代表畫家翰尼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代爾夫特正是畫家的故鄉,他一生從未離開過這座古城。
維米爾生於代爾夫特一個比較低下的中產階級新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絲綢織造商和藝術品商人,給予了維米爾最初的藝術啟蒙。父親去世後,維米爾繼承了父親的梅赫倫旅館和畫商生意。可惜他不善理財,成婚以後漸漸坐吃山空,年僅43歲就去世了。維米爾生前不但無法賣掉自己的作品,經銷的油畫也無人問津,結局相當淒涼。他的作品只流傳下來35幅,而據專家考據,他一生的作品大概也就40余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維米爾都是被人遺忘的,直到100多年以前,19世紀中葉的法國美術評論家比爾熱才發現了這位天才,確立了他“荷蘭繪畫黃金時代最後的巨匠”的地位。
作為十七世紀荷蘭繪畫的三個代表人物之一,維米爾通過對空間比例和光線的觀察,以及對平面透視技巧的運用,使他的作品有著強烈的立體效果。沒有人了解維米爾的技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使用當時罕見的暗箱技術(Camera Obscura),用以捕捉光線和色彩。維米爾喜用黃色、藍色和灰色,他對色彩的把握和光線的處理非常出眾。作品通常布局簡單,尺寸不大,但往往給人巨大的視覺沖擊,既通俗樸實,又神秘莫測。他另一件為人熟知的作品是《代爾夫特一景》,現藏於莫裡茨皇家美術館,作品畫的是站在斯希河岸上所見的景觀。畫的中央是小橋,橋左邊是斯希丹門,右邊是鹿特丹門,遠處聳立著教堂的塔樓。此畫看起來仿佛如地方志一般精確,實際上如果與古代的地圖或版畫對比的話就會發現,畫家巧妙地改變了建築物的位置和大小。這種修改即保證了逼真感,又更好地表現了代爾夫特城本身。人們可以步行穿梭於城市裡與維米爾作品有關的所有景點,仿佛行走在畫中一般。
與荷蘭皇室的故事
19世紀時,在為反抗西班牙殘暴統治而舉行的荷蘭大起義中,代爾夫特成了荷蘭獨立戰爭的革命基地。荷蘭國父威廉·奧蘭治親王欽點它為軍事指揮部,並把軍隊駐扎在當時的一個修道院裡。被尊為荷蘭“國父”的威廉·奧蘭治親王出身於曾屬勃艮第、現位於南法國的奧蘭治家族。1588年,在奧蘭治·威廉親王的領導下,七個省份聯合起來,宣布成立荷蘭聯省共和國。歷史學家說,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賦予商人階層充分的政治權利的國家”。
哥特式教堂Nieuwekerk興建於1381年,人們無論從城市哪個角度都可以看到108.75米高的鐘樓,登上379級台階,不僅可以將整個城市盡收眼底,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望到海牙和鹿特丹。外牆自上而下漆成紅棕色、淺粉色、深灰色等不同顏色,所以也稱為三色教堂。這裡正是安葬奧蘭治·威廉親王的地方,墓碑上寫著:“這裡埋葬著國父威廉,他為尼德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另一個不能錯過的美景便是代爾夫特古老的運河,代爾夫特的運河和阿姆斯特丹的相比,更加小巧精致,幾步之外就是一座小橋,樣式年代各異,但又相得益彰。隨處可見的傳統荷蘭建築,階梯狀的山牆,紅色的窗戶外板。站在運河岸上遙望教堂,你將會看到這座古城最美麗的風景。連接廣場和教堂的運河兩岸是舊貨市場和舊書市場,沿著運河向東漫步,便可欣賞到河上綻放的睡蓮,白色的吊橋,垂柳吐綠,人們往往會停下坐在綠蔭下的長椅上,慢慢品味這座有著奧蘭治貴族遺風的古城。
荷蘭的國家珍寶—代爾夫特藍
代爾夫特藍陶是荷蘭代爾夫特出產的一種特有的藍白相間的彩釉陶器的名字。16世紀技藝高超的陶器工匠們紛紛從西班牙的恐怖統治中逃往荷蘭。原先在安特衛普的陶器工匠大部分就在像代爾夫特和哈勒姆這樣的荷蘭小鎮定居下來。在那裡他們開始生產廚房或壁爐用的牆磚,而後漸漸形成了荷蘭人自己的藝術理念。17世紀早期,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帶回了大量中國精致的青花瓷器,在白色胎體上裝飾藍色花紋的中國陶瓷在當時的荷蘭極受歡迎,制陶工匠紛紛開始模仿這一工藝,生產飾以聖經故事等圖案的瓷器來維持生計。到19世紀中期,始於1653年的De Porceleyne Fles成為了代爾夫特僅存的一家瓷器作坊。在1876年,Joost’t Hooft重新獲得了手工繪制藍色裝飾的技藝,傳統理念和新的藝術風格融合,使代爾夫特陶器獲得了新生。代爾夫特藍吸收了中國青花瓷的釉質特點和染藍技術,還借鑒了日本伊萬裡和柿石衛門的彩畫方法,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瓷器圖案,並將荷蘭特色發揚光大,成為享譽歐洲的代爾夫特藍。
代爾夫特藍的藍色明顯比青花瓷濃郁,一眼看去似曾相識,但又不是中國的青花瓷。畫師在繪制作品時使用的是含有氧化钴的黑色染料。在燒制過程中,氧化钴發生化學反應,顏色從黑色變為著名的代爾夫特藍。代爾夫特藍不同於中國青花瓷的獨特藝術魅力在於它的藍色不僅僅局限於四種藍色,而是可以通過在黑色染料中加入不同量的水,從而得到深淺不同的藍色:加入的水越多,顏色越淺。這大大增強了代爾夫特藍的藝術表現力,並將油畫翻制為藍瓷畫成為可能。而氧化钴染料配方是皇家代爾夫特的最高機密。
皇家代爾夫特陶瓷廠是由王室於17世紀初派專人籌建的陶瓷廠,為王室定制陶瓷,作為王室的專用禮品送給其他國家領導人。現在它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並保持著與王室有的密切關系。作為現今僅存的唯一一家十七世紀代爾夫特瓷器工廠,至今仍沿襲數百年傳統的手工方法繪制瓷器。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皇家代爾夫特收藏品的繪制過程,大部分工作仍由手工完成。陶器繪制是一項十分精細的工作,因為素坯,即僅燒過一次的陶器非常疏松,表面有許多小孔能夠瞬間吸附染料,不給畫師留下一丁點兒糾正錯誤的機會,必須下筆准確。雖然畫師在進廠之後先有一年的基本功培訓,但只有在積累了四五年的繪制經驗後,他們才敢說他們已掌握了藍瓷繪制的每一項技藝。在工廠工作期間,畫師們還有機會深入研究皇家代爾夫特的其他工藝(使用多種顏色)。大型瓷磚畫和更加復雜的裝飾品通常由技藝精湛的畫師繪制,而從一名普通的繪制工人成長為一名技術精湛的畫師,大約需要10年的艱苦磨練。
六步制陶法:制模-燒制-繪畫-上釉-再燒制-檢查
在皇家代爾夫特陶瓷廠,人們可以看到整個產品制造流程。皇家代爾夫特陶瓷是由一種液體粘土制成的,除普通成份外,該粘土中還含有瓷土、長石、白垩和石英。制陶工人首先將液體粘土澆到事先設計和制成的石膏模型中。每個模型可使用50至80次。石膏模型多孔滲水,可吸收粘土中的水分,這樣液體粘土便會在模型內部形成一圈粘土層。當粘土層足夠厚時,制陶工人會將多余的液體粘土倒掉,獲得最初的中空陶器。然後,制陶工人會讓該中空陶器在模型中干燥一段時間。在這期間陶器會慢慢收縮,與模型脫離。在該過程中,工人們會使用水、海綿和小刀處理邊緣位置,使陶器表面光滑、均勻。最後他們會將物品放到窯中准備進行第一次燒制。在這裡,陶器會經受1100攝氏度的高溫燒制。如果將冷卻時間也計算在內,整個過程將花費二十四個小時。工廠後方有五個白水泥窯,全天二十四小時持續運營。
接下來,這些素坯即已燒制過一次的陶器,將被送往畫室。待畫師們為陶器添加了裝飾圖案之後,這些產品需要重新返回工廠以進行上釉。上釉的方式有兩種:對產品噴釉或者將產品放在裝有液態釉的木桶中。上釉後,工廠會對產品進行第二次燒制,將黑色顏料轉換為代爾夫特藍的化學反應就是在該階段完成的。同樣在這個階段釉料將轉化為一層透明的保護層。
最後,工廠會對所有產品進行檢查。只有不存在任何缺陷的產品才會獲得皇家代爾夫特的認可蓋章。
Tips代爾夫特藍的《夜巡》
由480塊瓷磚拼接而成的瓷磚畫,圖案是倫勃朗著名的《夜巡》。這是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將“夜巡”等比例繪制到代爾夫特藍陶制品上。它由兩名技藝精湛的畫師耗時兩年,從1999年到2000年制作完成,之後被一名匿名人士買走。現在為了能讓游客一飽眼福,皇家代爾夫特專門借來這件精品在此展出。為制作這張“夜巡”,工廠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首先,他們用數字1到480對這些瓷磚進行了編號,以便在焙燒後將瓷磚放回正確的位置。然後將“夜巡”的照片投影到白色瓷磚上面以便畫師能夠用炭筆和鉛筆在瓷磚上畫出整幅畫的輪廓。接下來兩名畫師開始在瓷磚上描繪:一人負責左側,一人負責右側。
Tips 郁金香花瓶
在十七世紀的荷蘭,這種郁金香花瓶是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現在皇家代爾夫特又推出了多款同類產品。
Tips帶件自己做的藍瓷回家
至今,皇家代爾夫仍然堅持著手工繪制的傳統。皇家代爾夫特提供各種繪畫課程,觀看高級畫師如何完成一件工藝品後便可以親自動手,用刷子或毛筆描繪。按照已有的設計勾畫,也可以自己想象,創作出你自己的設計,請大師指點一下。在拿到燒制出來的成品的那一刻,體會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