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寶安第一山 祈福賞古跡
日期:2016/12/14 17:20:05   編輯:古建築紀錄 鳳凰山被譽為寶安第一山,坐落在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福永鎮鳳凰村東面的山系,海拔376米,方圓1.2公裡,素有“鳳山福水福盈地”的美譽。鳳凰奇拔峻秀,呈半月形展開,恰似鑲嵌在西海之濱的一彎新月,西眺伶仃洋,南瞰深圳灣。
如今正值盛夏,正是登鳳凰山的最好季節之一,當然,是在傍晚黃昏時分最好,在這裡可以聽百鳥啼鳴,可聞花果飄香,可見山泉淺唱,壑洞幽藏,可以感受奇石多姿,古廟生輝。水光山色,峭巖古洞,如同山水畫卷,且空氣清新,是城市邊緣一塊休閒娛樂的寶地。鳳凰山自然風景绮麗,人文景觀豐富,在清朝時就被列為新安八景之一。
據清康熙年間《新安縣志》記載:“鳳凰巖,在茅山之北,巨石嵯峨;廣數丈,洞澈若堂室,相傳有鳳凰棲於內,故得名。”鳳凰山的歷史,可追朔到六七百年前的宋末元初。南宋末年,文天祥的侄孫文應鱗為躲避元軍,攜二子歷經艱難,幾經輾轉,來到鳳凰山下的嶺下村。見到這兒人煙稀少、風景秀麗,便在此隱居下來。
鳳巖古廟600余年香火盛
而在鳳凰山景區有一古廟名為鳳巖古廟,是鳳凰山風景區的主體部分,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古廟建造在飛雲嶺南側,後背雲頂鳌峰。據說這座廟始建於元代初期大德年間,文應麟為了紀念文天祥所建,迄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了。相傳文應鱗來此正值歲荒,為便於了解災情,他在大茅山巅建了一座望煙樓,只要望到無炊煙的村莊,便立即派人去救濟。
有一天,文應麟出外查看災情,走到鳳巖,看到這裡地勢奇特,山嶺峻秀,奇石多姿,便打算在這裡建一座廟來紀念自己的曾祖父文天祥。恰好當夜他又做了一個夢,夢見觀音老母叫他在鳳巖建“鳳巖古廟”。於是,他便籌資修建了這座廟,一則供奉觀音老母,二則紀念文天祥。因為這一緣故,600多年來,遠近居民和游人都喜歡到這裡進香祈福,廟內香火一直很盛。廟內建有文天祥紀念館和應麟亭,以紀念文氏先賢。
文天祥後人聚居處
在鳳巖古廟右側石巖中,有兩座巍峨巨石相挨相疊,形如合掌,古稱“合掌石”。掌觑有洞,洞壁處留有一天然蟠龍袍印,形成龍壁奇景,形跡栩栩如生,後人稱之為“龍袍掛壁”,這件皇帝的龍袍的印痕據傳是宋少帝趙昺留下的。
鳳凰山上還有莺石點頭、麻藍仙印、長壽仙井等優美的神話傳說故事。如在古廟右側,有一獨立的雞心狀巨石,上圓下寬,高約4米,石牆上有“鳳舞”二字摩崖石刻,據說明代中期,是古廟裡的老和尚夜見鳳凰翩然起舞有感而發寫下的。自宋元以來,鳳凰山便是風景名勝。抗元名臣文天祥在這一帶留下許多故事。福永對面,即是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的伶仃洋。而鳳凰山下的鳳凰古村,是文天祥侄孫文應麟開居之地,已有六七百年歷史。這個小村裡有60多座明清民居構成的古建築群,是目前深圳乃至廣東地區現存古建築最多最集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村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