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百姓的文化大舞台
日期:2016/12/13 22:41:53   編輯:古建築紀錄大陽溝百姓大舞台,是恩施市六角亭街道辦事處在轄區內率先建起的百姓大舞台。為了豐富公共文體服務體系,辦事處投入2000余萬元修建群眾文化體育陣地,所有場館全部對市民免費開放。
新的時代賦予文化新的內容,今日古城,政府為百姓建起大舞台,百姓在大舞台上盡情展新姿……
11月9日,太陽溝百姓大舞台落成演出現場。(本報恩施圖片庫 賴菊珍 攝)
四維街的文化風
四維街又多了一道風景。在緊挨四維街小學的潘榮先的家對面,新落成的開放性的大陽溝百姓大舞台靓麗而喜慶。大紅燈籠高掛,落成後演出的舞台設計仍舊新鮮地保留著,牆上掛著“京劇聯誼展演活動簽名紀念”橫幅。
11月9日,為慶祝恩施市六角亭街道辦事處四維街大陽溝百姓大舞台落成,70多歲的潘榮先和他的星光劇社舉辦了一場隆重的京劇票友會。邀請到武漢、宜昌、重慶等地的京劇票友,其中不乏國家級京劇演員。百多人的演出隊伍,潘榮先自掏腰包接待來賓,共演出了四場幾十個劇目。
一周過後,記者前去采訪,潘榮先剛從病床上爬起來,忙不迭地整理演出照片和資料,興奮不減地對記者說:“那天好熱鬧!社區京劇愛好者、居民都是鐵桿兒觀眾,辦事處的領導也擠在人群當中,站在舞台下觀看。”
新舞台,新感覺。舞台建起前,星光劇社的一撥人每天聚在老潘家排練、過戲瘾,老潘家就是星光劇社的舞台。現在,這道文化風景在老潘家和百姓大舞台間相互延伸,整條街道因此有了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
辦那場演出太累,老伴說:“演出一結束他就‘倒床’了。”老潘看一眼老伴,聲如洪鐘:“我不能對不起辦事處領導的重視,專門為我們建這麼漂亮的百姓大舞台,我也不能對不起自己癡迷京劇的一顆心。”
潘榮先的星光劇社由來已久,一批京劇愛好者因為共同的愛好走到一起,10多年來,為弘揚國粹、豐富和滿足社區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揮著草根的作用。但因缺乏專門的排練和演出場地,星光劇社的演出放不開、做不大。
百姓有求,政府必應。今年初,恩施市六角亭街道辦事處通過多方協調做工作,決定在老潘家門口為整個勝利街社區的居民修建百姓大舞台。6月動工,11月建成,占地面積202平方米,辦事處投資20多萬元,交由星光劇社代管使用。
古城的文化新陣地
手繪《施州古城圖》
大陽溝百姓大舞台,是六角亭街道辦事處在轄區內率先建起的百姓大舞台。規模更大的六角亭解放路社區百姓大舞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當中。11月20日,記者在建設現場看到,室內場館已基本建成,室外場地建設已現雛形。
六角亭是恩施老城區,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賦予它不一樣的氣質和風韻。在新的時期,老城也發生著各種新的變化,一直未變的是歷史文化的根脈,星光劇社即是以星星之火延續著老城的劇社文化。
2011年初,辦事處提出了“經濟強辦、和諧穩辦、文化興辦”的總體發展思路。如今,在總體發展思路的引領下,“文化興辦”越來越成為各項工作中的亮點,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和諧穩辦”和“經濟強辦”。為了豐富公共文體服務體系,辦事處前所未有地加大投入,推進文體基礎設施建設。從2011年至今,共計投入2000余萬元建設群眾文化體育陣地,總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
六角亭全民健身活動中心,2012年10月投入使用;
書院社區文化廣場,2012年8月投入使用;
書院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012年9月投入使用;
大陽溝百姓大舞台,2013年11月投入使用;
以及正在規劃設計和建設中的解放路社區“六角戲苑”、解放路社區廣場和高橋壩村級廣場。
所有場館對市民免費開放。11月20日一大早,問月藝術團的幾十位大媽就來到了書院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音樂響起,大媽們便怡然自樂,舞姿輕盈起來。書院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全天開放,內有音樂室、書畫室、娛樂室、排練室。問月藝術團負責人、74歲的楊榮秀大媽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她笑哈哈地告訴記者:“辦事處為我們社區解決了文體活動場地問題,再不需要天晴下雨往東門廣場跑了,現在的生活比蜜甜,好得不得了呢!”“所有場館建成後,將形成以六角辦事處為中心,輻射城區及近郊農村的群眾文化大陣地,為轄區居民提供10分鐘文化體驗圈,也就是說,每個社區居民在步行10分鐘的范圍內就有一個文化場所,可供組織基本的文化體育活動,基本形成‘一區一廣場、一區一品牌’。”六角亭辦事處黨委書記柯昌軍向記者介紹。
文化的根脈依然照亮古城
老城老了,因而舊了、破了,日復一日地“舊貌換新顏”,成為人們放不下的“心結”。
土生土長的老城後裔尤其如此。92歲的陳靖國身居州鹽業公司舞陽壩宿捨,心卻在老城,他是六角亭鼓樓街的老住戶。
11月11日,六角亭辦事處文體服務中心負責人專程為老人家送去印制好的《施州古城圖》。日思夜盼,終於看到了印刷品,陳靖國十分欣喜,十分激動,一席話像作報告一樣莊重:“感謝六角亭街道辦事處的領導,感謝文化部門的各級領導,把我的手繪《施州古城圖》印刷出來,也算是我留給後人的一份禮物!”
是對故土的執著眷戀激起了陳靖國的創作欲望,他以寫文史和繪圖的方式記錄恩施老城,2006年7月繪制完成《恩施老城舊貌》。
陳靖國又想以實體再現的方式復原刻在他記憶深處的恩施老城,2007年1月至5月,完成了《施州古城圖》繪制。2009年8月,州檔案館將此圖入館收藏,並頒發給陳靖國收藏證。隨後,六角亭街道辦事處出資8萬多元印制了《施州古城圖》。坐鎮老城,就意味著肩負保護老城的重大責任。
保護老城,深入開展老城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是必須要做的工作。做好這些工作,也是為老城改造打下基礎。據了解,目前,六角亭街道辦事處已配合恩施市政府、市文體局完成《恩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及《施州城址保護規劃》。自主完成《恩施老城旅游規劃》,幾大規劃先期已投入100多萬元。
六角亭文化體育隊伍眾多,有樂老藝術團、星光京劇劇社、氣功活動站、老年健身隊、農民藝術團、雄獅樂隊、棋牌等17支文化體育隊伍和眾多民間藝人。2012年,辦事處整合資源,成立了施州古城文化藝術發展中心。一年多時間裡,施州古城文化藝術發展中心對轄區文藝隊伍進行指導管理,適度給予資金扶持,促進了轄區民間文藝隊伍蓬勃發展。
回首今年春節期間,六角亭街道辦事處舉辦首屆“燈籠文化藝術節”,萬只紅燈籠將古城裝扮得分外妖娆。傳統的節日喜慶氛圍帶來了不一般的節日效應,一時間,人們競相追逐拍攝“古城之春”,一些攝友將照片傳至互聯網,引來眾多網友關注叫好。
如果說,“燈籠文化藝術節”是老城區的一個品牌文化活動,那麼,如火如荼的群眾文化活動就是老城文化活動的根基。
據了解,今年以來,六角亭辦事處轄區共舉辦大小文體活動10余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0月24日至27日舉辦的第二屆運動會,節(項)目選定和編排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設置了與生態新農村建設相關的“撿廢品”,郊區村民和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和尚挑水”、“廣種薄收”等項目。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了六角轄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掀起了群眾文化體育活動高潮。
新的時代賦予文化新的內容,今日古城,政府為百姓建起大舞台,百姓在大舞台上盡情展新姿。
編後:
修建百姓大舞台及文體活動場所,是基層黨委、政府為百姓做的一件實事。看起來小,實則大。
為政者當以民為本,為民辦實事。關乎人民群眾的事,小事也是大事。
建設場館,免費開放,滿足了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讓樂者有其所。
建設場館,免費開放,會逐步帶動社區更多居民自覺地樂在其中,自覺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社區將因此形成良好和諧的氛圍。由此,必將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繁榮。群眾文體活動娛樂休閒、普及知識、傳承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