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重新解讀古鎮,“再造景——三林公共藝術展”開幕

重新解讀古鎮,“再造景——三林公共藝術展”開幕

日期:2016/12/13 23:14:21      編輯:古建築紀錄

作品“博物牆”

作品“博物牆”

    2012年6月17日下午四點半,由浦東三林鎮人民政府、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與上海三〇國際藝術區共同合作策劃和組織實施的一次公共藝術介入現場的藝術展示活動“再造景——三林公共藝術展”在上海浦東新區三林塘老街拉開帷幕。活動的策展人為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丁乙和三〇國際藝術區藝術總監毛毛。

    本次展覽共展示15件以現場環境為思考對象的特定創作,作品以裝置、雕塑、繪畫、燈光、影像等多各種藝術形式,試圖重新解讀古鎮的文化承傳與更新,探討生活樣式與藝術氛圍之間公共性的綜合命題。50位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公共藝術專業的學生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組成多個項目小組,對三林古鎮獨特而豐富的人文資源進行調研與加工提取,以公共藝術的戶外展示形式連接市民生活,以凸顯區域特征為主旨與社區形成環境、人文的多重互動。

    作品《老物件》,把傳統古鎮居民耳熟能詳的日常生活用品--竹編熱水瓶,進行復制與放大。巨型化的戶外當代裝置形式使老物件的再現在體量和視覺感受上,產生似曾相識又多維度的重新解讀。作品《亮花橋》,靈感來源於三林當地的刺繡工藝和民間圖案。創作者在三林塘港的石橋立面,用霓虹燈勾勒出一幅適形花鳥圖案。當代都市夜色中霓虹閃爍的光造型被有效地引入古鎮,作品利用河流的虛實倒影還原出傳統圖案的對稱性特點。作品《醬園記憶》用鋼筋線條的藝術形式語言,速寫了一段曾經發生在三林古鎮著名的醬園作坊生活、勞作場景並與現實的地點再次重合,有效凝固了兩個時空的人和物,記憶與故事的再現。作品《布頂》,作者用當地的“土布”包裹了三林“土布之王”的湯宅門頭屋頂,整體性的藝術處理手法使日常布料的可塑性獲得延展。

    三林古鎮始於北宋,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豐富。然而,在近代社會革新巨變的潮流下,這種內部循環體系被現代化的概念不斷覆蓋、改造和異變。藝術如何有效地介入公共的、日常的生活之中,與身處其中的人們發生互動,再次引發他們對周圍景觀的介意和注目?“再造景”的概念既體現了對三林古鎮傳統資源的重新利用,也是以再造新景觀的方式來串連不同時空的文化脈絡,使其地域特征、特色定位得以延伸,同時充分深化了國際化大都市中古鎮樣本變遷與發展的具體實踐。

作品“布頂”

作品“布頂”

作品“醬園記憶”

作品“醬園記憶”

作品“亮花橋”

作品“亮花橋”

作品“熱水瓶”

作品“熱水瓶”

作品“三林印象”

作品“三林印象”

作品“篩廊”

作品“篩廊”

作品“扇風舟”

作品“扇風舟”

作品“樹鳥”

作品“樹鳥”

作品“五谷龍”

作品“五谷龍”

作品“舞韻”

作品“舞韻”

作品“小景”

作品“小景”

作品“虛擬建築”

作品“虛擬建築”

作品“玉玲珑”

作品“玉玲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