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重建河口古鎮,找回遺失的文化

重建河口古鎮,找回遺失的文化

日期:2016/12/13 18:54:28      編輯:古建築紀錄
河口老街上的古鐘鼓樓。本報首席記者 裴強 攝 河口老街上的古鐘鼓樓。本報首席記者 裴強 攝
 

  金城西門,兩河交匯。曾經繁華的河口古鎮,既是兵家必爭之地、交通樞紐,更是名跡荟萃的歷史文化之鄉。如今,卻成為蘭州一處幾被遺忘的角落。

  2006年,一份政協提案給河口村帶來了希望,歷經八年後,時至今日,重建河口古鎮、打造河口綜合性文化游覽區的規劃方案已經出爐。

  本報記者 劉有中

  1 “目前,村內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僅剩下37戶。時至今日,這些蘊含著歷史文化的古民居仍然不能受到保護,甚至遭遇破壞或消失。”

  3月12日上午11時許,記者來到河口鄉河口村的入口時,路口伫立著一座木制牌坊,上面纏繞著彩條布,在風中飄動。

  沿著村道行進,兩側有磚混結構的民居,也夾雜著殘垣斷壁。到了村中心,一幢由青磚綠瓦構建而成的嶄新的鐘鼓樓出現在記者眼前,此時,一絲古鎮余韻的感覺才湧上心頭。這就是河口村—一座相伴在古今風貌中的昔日古鎮。

  河口村村干部張財峰和記者一同穿梭於村間小道,不時可以看到一些古舊斑駁的門戶、殘破陳舊的寺廟。“目前,村內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僅剩下37戶,約兩百間古民房。時至今日,這些蘊含著歷史文化的古民居仍然不能受到保護,甚至遭遇破壞或消失。” 張財峰指著一家四間保存至今的古民居,懷著遺憾的心情說。在西固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公祠內,記者看到了古時“金城望族·百分張氏”的族譜,依稀可以領略到當年張氏家世顯赫的余脈。“河口另一家張氏家族,便是傳說中明肅王後裔,明末為避戰亂隱居於此。”一位長期看守張公祠的古稀老人告訴記者。

  “多年以前,河口是黃河"黃金水道"的重要港口,西北各地的長途運輸多要途經此處,在河口古碼頭卸貨、裝貨,運輸各類貨物。”在昔日的古渡口,張財峰講述著河口古碼頭曾經輝煌的歲月。可惜的是,河口村古碼頭早已不復存在,現代化的水泥建材占據了整個河口古碼頭,明清時繁忙往來的羊皮筏子也早已消失了蹤影。“古碼頭遭到破壞之後,河口黃河水道逐漸衰落,河口鄉經濟重心也從商業轉向農業。”張財峰說道。

  河口古鎮文化逐漸消失,各項發展近年來也一直處於停滯狀態。

  據河口鄉文化站站長張振祥介紹,近年來,河口鄉大力發展農村旅游業,帶動全鄉經濟發展,以求重現昔日商業、文化重鎮的榮光。村內古建築遺存非常豐富,有街心鼓樓、獅子樓跨街臥橋、牌坊及四大城樓和綿延的城垣,此外,還有多個寺廟、祠堂以及37處古民居,“金城望族·百分張氏”等文化遺跡。同時,河口村內不乏歷史古跡、文化遺存、自然風光,依黃河而居更賦予這個北方古鎮幾許水鄉風采。張振祥堅信,河口發展旅游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2 “2014年年初,重建河口古鎮的規劃方案經過多位旅游、歷史、規劃專家的審議最終定案。”

  河口文化曾經輝煌一時,面對如今河口村的現狀,該如何讓河口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得以傳承?

  就此,張振祥告訴記者,河口村發展旅游業的計劃,早在2006年時就有過恢復古鎮建設的設想,但由於種種原因,設想最終化為泡影。“人多地少、人均只有三分耕地的河口,必須闖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張振祥說道,2010年,河口鄉重新啟動了河口古鎮的建設計劃,經過前期規劃,河口村內已經重建了標志性建築—鐘鼓樓,而後續的規劃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據了解,2013年,河口村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村,可惜名落孫山,但它卻成了甘肅省歷史文化名村。同時,由於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河口村也與金城關一同成為蘭州市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容。如此一來,重建河口古鎮,保護河口歷史文化的願望將逐漸成為現實。

  2014年年初,在各級政府的關注下,重建河口古鎮的規劃方案經過多位旅游、歷史、規劃專家的審議最終定案。

  根據規劃方案,重建河口古鎮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即重建、保護、整治、保存、維護及修復,進而恢復河口古鎮的文物古跡、體現景區文化特色和歷史風貌。

  從設計構思來看,重建河口古鎮將依據當地旅游資源特色、空間組合關系及開發的可行性,以東、西、南、北四門和城牆為邊界,四條大街為骨骼,建成綜合性文化游覽區:東西大街文化觀光區,南大街民俗坊商貿體驗區、北大街特色民俗體驗區等特色區域。同時,在河口古鎮中形成“一核兩帶五組團”的空間布局,一核是指河口古鎮文化體驗核,兩帶是指黃河文化休閒游憩帶、莊浪河生態游憩帶,五組團是指黃河田園風光區、水鄉商業游憩區、古鎮旅游集散服務區、古城旅游休閒配套區、近山風光體驗區。

  根據規劃,第一步主要恢復主街風貌,改造四門歷史景點,將東西大街和南北大街納入第一期建設范疇,恢復東西南北四門及其周邊歷史環境;第二步則重點修繕城內各個祠堂、優秀歷史民居、商鋪、車馬店、海關等歷史建築;第三步設立入口服務區及風情酒吧街建設,建設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及入口旅游集散服務區,包括服務中心、停車場及入口環境、車馬道;第四步對城內普通民居進行改造,整體提升居民生活環境。

  3 “在打造蘭州古鎮風格時,切莫學習其他城市的古鎮、古街風格,要展現、傳承蘭州的文化底蘊,如此才能吸引更多游客。”

  河口古鎮的建設在規劃中展現了美好的未來,那麼,蘭州市的古鎮建設應當如何與河口古鎮建設有機結合,完整地傳承歷史和地域文化呢?

  3月14日,在蘭州古鎮文化研究院記者了解到,目前,蘭州市現有榆中縣青城鎮、金崖鎮,永登縣連城鎮等三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一個甘肅省歷史文化名鎮—永登縣紅城鎮,一個甘肅省歷史文化名村—西固區河口鄉河口村。同時,七裡河區阿干鎮正在申報甘肅省歷史文化名鎮,榆中縣金崖鎮黃家莊村則正在申報甘肅省歷史文化名村。

  目前,蘭州市的古鎮、古村在接待能力、游玩娛樂等方面存在明顯的欠缺,沒有形成“吃、住、游、玩、購”的旅游產業鏈。在古鎮、古村中,由於歷史文化遺留的商品較少,同時,在古鎮、古村內,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娛樂項目也乏善可陳,旅游景點難以留住游客。

  “一座古鎮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古鎮的外觀風格與散發的文化氣息。”蘭州旅游愛好者鄭女士說出了古鎮建設最為重要的一點。在她的心目中,古鎮不僅要有古老的民居、寧靜的廟宇、潺潺流淌的小河,同時要通過建築風格來透露這個城市的文化內涵,讓游客在旅行的途中能夠若有所思,回味無窮。

  蘭州市文物局的一位學者告訴記者,蘭州雖地處西北,經濟較為落後,但在建成的古鎮當中,優美的環境、古樸的人家、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樣完整地傳承著當地的歷史和地域文化,對來自城市的游客來說,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在歷史文化名鎮與名村的建設中,原汁原味的文化尤其重要,很多歷史的信息就隱藏在點滴細節中,切莫學習其他城市的古鎮、古街風格,要展現、傳承蘭州的文化底蘊,如此才能吸引更多游客。”蘭州市文物局的相關學者表示,近年來,蘭州市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和開發中,對存有較多有文物價值的古建築、古民居,在修繕時嚴格遵守相關規劃和“修舊如舊”的原則,保持了文物遺跡的歷史原真性,而對需要搶救的瀕危古建築,也在修繕中保留其歷史信息。

  4 “在建設古鎮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復制、重建文化古跡,要融入新鮮的文化元素,並且打造古鎮之間暢通的交通環境。”

  專家規劃論證,在河口古鎮的建設中,將以河口村為核心與西固區旅游圈和蘭州旅游圈進行重點對接,形成東西向、南北向兩條帶狀軸線,進行文化休閒和生態旅游開發。

  “蘭州市在古鎮建設中,如果能實現古鎮發展的"兩翼齊飛",實現旅游文化的產業發展,才能展現古鎮文化的真正風采。”采訪中,西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院長把多勳表示,目前黃河中上游地區乃是歷史文化的發源地,蘭州地區古鎮保存著大量的各類古建築和文化遺產,這既是古鎮輝煌歷史見證,又是極具開發價值的文化資源。就蘭州市古鎮建設的現狀來看,未來發展條件前景較好的古鎮只有西固區河口古鎮與榆中縣青城古鎮,在未來蘭州古鎮的建設中,如果能實現青城古鎮—什川古鎮與塔川古鎮—河口古鎮的“兩翼齊飛”,由東、西兩個方向覆蓋整個蘭州市,帶動蘭州市古鎮的建設與發展,或許是一條可行性的發展方向。

  “在古城、古鎮、古村落更新中,在融入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元素的同時,打造新的"文化Logo"加入新鮮血液,形成"三小時經濟圈",由此來帶動蘭州市整體古鎮的建設與發展。”把多勳認為,在建設古鎮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復制、重建文化古跡,要融入新鮮的文化元素,並且打造古鎮之間暢通的交通環境,在蘭州市古鎮區域內形成“三小時經濟圈”的發展標准,讓游客在短時間內可以游覽蘭州市的大部分古鎮,由此帶動蘭州市古鎮的整體發展。

  除了東西向形成“兩翼齊飛”的古鎮格局,在蘭州市主城區范圍內,南北向的古鎮建設同樣可以進行規劃。就此問題,蘭州市城鄉規劃院李曉偉介紹了他對蘭州古鎮建設的構思,在七裡河區與黃河以北區域內,目前留存著白雲觀、雷壇河、白塔山、金城關等歷史文化遺跡,如果能恢復雷壇河區域的古鎮遺跡及歷史文化,並在白雲觀與白塔山之間建起一座浮橋,將黃河以南的白雲觀、雷壇河與黃河以北的白塔山、金城關串聯起來,形成一片古鎮旅游圈,也可帶動蘭州主城區古鎮旅游業的發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