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城在保護、再生中煥發時代的光輝
日期:2016/12/13 19:05:04   編輯:古建築紀錄“在原有建築群構架的基礎上去復建古城,去體現原來的文脈、歷史沿革和古城建構關系是古城改造的原則……”目前,蕪湖古城已進入新一輪規劃和建築設計,就古城改建後的特色和藝術風格,本報記者采訪了蕪湖古城整治保護項目顧問應天齊,這位銳意求新的蕪湖籍藝術家,敞開心扉,暢談對古城重建的看法。
復建規劃 為什麼拖了十二年
歷經十二年,現進入新一輪規劃和建築設計中的蕪湖古城,將於明年下半年啟動一期項目。蕪湖古城第一輪規劃是從2001年開始的,為什麼會拖這麼長時間才開始動工?應天齊談了自己的看法。
應天齊早在2001年就被蕪湖市邀請作為古城改造的評審專家,他對古城改造的認識也經過了十二年遞進深入的思考。他曾把古城的設計項目帶到舉世聞名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並和全球五十多位精英建築師面對面地進行討論,從而使得應天齊對古城項目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覺得這麼長時間的深入研究對古城的復建其實是一件好事。
當年長街的拆除曾經讓不少蕪湖市民覺得遺憾,這也是我們在推進和建設現代化進程中付出的代價。
他說:早在上世紀末,著名文化學者何清漣就寫過一本在文化界頗負盛名的著作《現代化的代價》,在我們國家全力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確實付出了很多無可挽回的代價。蕪湖長街的拆除就是一例。應天齊覺得這個代價的付出其意義在於,敲響了警鐘,使得蕪湖歷任領導對於古城建設采取了寧可犧牲GDP,也不再輕舉妄動;堅持尊重歷史、尊重文化、慎之又慎的科學態度。
應天齊感慨:蕪湖市的歷任領導采取這樣深入細致嚴謹的科學態度,使得蕪湖古城項目在中國全速發展經濟建設,追求GDP增長率的狀態下放慢了腳步,凸顯為一個在全國少有的特別個案。
研究古城改造復建的這十多年,正是中國各個城市高速制造GDP的時期,而蕪湖市卻始終沒有動這個地方。如今的古城沒有建設任何新建築,除了長街拆建時的小部分破壞和新建,古城的主要街區、遺存建築都完整地保留下來。
多年來,從最早確定要保留遺存建築23幢,到如今保留百余幢,現在看來,真是太值得了!
古城風格 保護、再生、重建
十二年的深入細致研究使得古城的策劃和規劃更為科學、細致、合理,應天齊對這次復建的啟動是充滿希望的。他覺得在保護、再生、重建的前提下,可以建成一個在全國數一數二的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的具有典范意義的古城。
談到蕪湖古城內的街道,應天齊表示,街道是一個城市的重要生活構件。他當場吟誦了北宋詩人林和靖《過蕪留詠》的詩句:“山掩縣城當北起,渡中官道向西流。風蕭樯定網初下,雨罷魚薪市未收。”吟誦到最後一句,他特別深情地解釋說:“雨停了,魚市街和薪市街的集市還沒有收呢,多好的歷史遺韻呀!可見,魚市街和薪市街在宋代就已存在,所以街道也是文物,一定要保留。”
對於復建後的古城究竟會是什麼風格的,應天齊說,“蕪湖是一個開放的城市,在歷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通商口岸,比如古城裡有很多石庫門的房子,而門裡卻是一些徽派的天井似的結構,這種‘合成’的建築有一些文物專家表示沒有什麼意思,但我認為這是蕪湖特定歷史時期的文明縮影,通過建築能看到那個時代,能夠看到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工業文明的進入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興起,比如透過西遞村的建築,就能看到清代那種封閉保守的文化狀態。所以復建後的古城會有一個開放包容的態勢,有很傳統的原汁原味的徽派建築,也有民國的建築、建國後的建築,復建的建築會和這些建築產生共鳴和呼應,要在原有建築遺存比例中去復建古城,去體現原來的文脈和歷史沿革以及建築風格和建築結構關系,如果破壞了這個關系就是生造歷史而不是延續歷史,沒有尊重歷史,所以只能在原有的時代遺存當中去復建、重建。”
“我們現在的建築也是要讓我們的後人去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狀態。復建、重建、保護、再生是古城改造的原則,在保護原有的建築的基礎上再生,再生就是要有創造,創建一些新建築,在原有的建築元素上加入現代的元素,這樣的創造不是憑空的創造,是根據古城文化的傳承和歷史文脈的沿革來進行創造。古城為宋代初建,屢遭焚毀,明代重建,又遭戰亂,現在看到的是清代復建和民國重建的遺存,已經成為彌足珍貴的文物。”應天齊強調說,“會盡可能保全那個時代的文脈和建築肌理。現在古城辦非常珍惜古城拆除下來的一磚一瓦,這些建築構件都會被再次作為重建材料。保護遺存,復建古城,在保護、再生中煥發時代的光芒,和原來的文化,和原來的歷史文脈緊密相連。”應天齊還表示將在這樣的觀念基礎上做一些具有震撼力的藝術作品和古城交相輝映。
具有文化含量鏈接古今和未來的新古城將彰顯出蕪湖人民由來已久的包容開放、革新的文化姿態。——這是應天齊,這位從蕪湖古城走出去,因《西遞村系列》版畫聲名鵲起,又憑《世紀遺痕》系列作品再創藝術高峰的藝術家對古城的期待,也是所有蕪湖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