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城市特色與歷史建築保護

城市特色與歷史建築保護

日期:2016/12/14 19:21:17      編輯:古建築紀錄

為何要保護古城

  建設是需要的,發展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我們的城市建設規劃簡單,只追求造樓速度,那麼代價無疑將是城市風光、特色、人情味以及舒適度的全面喪失。

  城市,是人們居住的場所。由於城市的自然環境、歷史因循、人文特征和經濟發展存在差異,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風格。中國有1.88多萬個城市,其中2000多個是歷史古城,都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比如上海周邊,這樣的古城就有蘇州、無錫、常州、揚州等,特色各異。古城按照功能來分,有都城(如北京、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南京等);有王城,演變成現在各大省會城市;還有州城、府城、縣城等。這些城市都是按規劃和制度建設的,這種規劃從周代開始,到漢朝時形成了完整的制度。漢武帝派張骞通西域,建河西四郡,包括敦煌、酒泉、武威、張掖,這些是邊防城市,後來修長城,設九邊重鎮,鎮底下還有衛、所、台、燧,邊防城鎮分五級,例如大連、青島,都曾是明朝時期的防御千戶所城。還有商業城市如蘇州、揚州、泉州、廣州等,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這些城市都還保留原來的特色和功能。

  如今,中國許多城市都自我標榜為經濟文化中心,都宣稱要努力建設國際大都會,這些與事實完全不符,抹掉了城市原本的發展歷史。每個城市的獨特風貌和特色景觀,已成為這些城市中人們世代相傳的寶貴記憶,也成為這些城市很重要的文化地標。可惜的是,我們在上世紀80年代大規模建設中沒有很好地吸取歐洲的經驗,沒有注意保護這些城市的特色。

  北京古城,是中國所有封建建制城市的縮影。它宮城居中,中軸線對稱,左祖右社,即左邊是祖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右邊是社稷台(現在的中山公園)。這條中軸線長8公裡,沿線有天安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景山等等,這種中軸線風格在所有封建建制的城市都保持一致。在一般的州府城市都是左文(廟)右武(廟),左府右衙,左邊衙門右邊城隍,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根據地理山川形勢所建,這就是城市風水布局的重要特征。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建蘇州城,就提出了八字方針:“象天法地、相土嘗水”,即根據天文地理的形勢規劃地面上的設施,根據土壤、水流的情況來建設城市。蘇州開辟了180多條河道,雙棋盤格局,路是一張網,河是一張網,路河交界之處就是橋,整座城市共有391座橋。麗江,旁邊有玉龍雪山,雪水從人工開鑿的渠道下來,通到每家,家家門前有溪水,戶戶門前有垂楊,四季如春,形成美好的城市格局。平遙,是中國北方地區漢民族地區的縣城,完整留存了明清以來的城市風貌,181處明代建築,398處清代建築,古跡比比皆是。這種城市的歷史風光具有漢民族州縣府城完整的典型特色。

  蘇州古城留存了江南地區完整的街巷體系系統。現在的蘇州古城中沒有一座高樓,這全要拜賜於上世紀80年代專家寫給鄧小平的建議:保護古城,另開新區做建設。蘇州古城裡原來有130多處園林,其中,對外開放20多處,世界遺產9處。蘇州當時就聘請了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制定了蘇州古城的保護方案。杭州、北京也做了相同的事情。劃保護圈、限高度,蘇州頂住了很多的壓力,留存了原來的形態。但是許多古城沒有做到。比如原來的福州城,有三山(烏山、於山、屏山)兩塔(烏塔、白塔)一條江(閩江),三坊七巷,建築風貌很有特色。但如今這“三山兩塔一條江”都已經淹沒在鱗次栉比的現代建築之中,這是非常可惜的。因為這“三坊七巷”裡的“坊”是唐朝的,坊有坊牆,有坊門,這些只有福州和山西還保存了一點。巷子裡有石刻的巷規,頂端有土地廟,裡面還有全國知名的名人故居(林則徐、沈葆桢、鄧拓、嚴復等),還有十幾個水師學堂培養出來的管帶(艦長)等。房子也是明清建築,極其完整。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大量信息得以交流,另一方面城鄉建設大規模急速開展,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簡單地推倒重建,急功近利地追求政績工程,這些都在導致城市特色的湮滅和退化。建設是需要的,發展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我們的城市建設規劃簡單,只追求造樓速度,那麼代價無疑將是城市風光、特色、人情味以及舒適度的全面喪失。現在幾乎到處都在追求歐陸風,“洋、大、高”,到處都在照搬照抄,洋為中用,以為外國的東西就是好的。殊不知,在這樣的盲目追求下,我們的城市逐漸淪落成了西方建築師的試驗場。

  廣州的建築是很有特色的嶺南風格,嶺南學派在繪畫、文學、藝術上都有獨特造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引領中國建築的新潮流,但現在,嶺南建築的特色已不復當年。所以我強調,城市建築不僅要洋為中用,更應當古為今用。所謂“古為今用”不是建假古董。比如,漢高祖劉邦的故鄉建了一條“漢街”。可是建設者有所不知,漢、唐都只有“市”,而沒有“街”,街是在宋朝時期才出現的,因此“漢”和“街”是不能寫在一起的。這是典型的不懂歷史、不懂文化、不懂建築的表現。這條街上還出現了牌樓風格的建築,這也是南宋時才出現的,《清明上河圖》上沒有,漢朝更沒有。還有很多磚瓦房,漢朝是有磚,但磚只用在皇宮和墳墓裡,一般民居都不用磚。再如北京琉璃廠古文化街,號稱按照原來明清的式樣重建而得。但這個文化街的問題在哪裡?唐朝開始,皇帝對所有建築都有規定,民居不准用高級建築材料,禁用琉璃瓦、金、銀、玉、大理石,只准用磚瓦;顏色也有規定:皇帝用黃色,天神藍色,地神綠色,百姓用黑白,最多用棕色。房子門面不得超過三間,五間以上一品官,七間是親王所有,違例要殺頭,也不能用龍鳳花飾。所以這個房子絕對不是明清民間建築,如果是也只是宮殿。

  這種情況全國各地都有。歐洲人來中國,搞不清楚什麼是古代建築,什麼是現代建築,什麼是仿古建築,什麼是修復的古跡。現在假貨頻頻曝光,但假建築卻無人問津,可見我們在觀念上是有問題的。還有昆明。昆明是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它有三條歷史街區:青雲街、金馬碧雞坊、文明街。金馬碧雞坊是兩個牌坊,根據天文氣象的因素,當春分和秋分那一天,太陽和月亮同時升起的時候,兩個牌坊的影子交疊在一起,體現了古代雲南人在數學、天文學和建築學方面的非凡造詣,現在已經拆掉了。

重要的是保護態度

  優秀的建築技術能很好地抵御自然災害、呵護生命。之所以強調這一點,並不是說現在還要到處建木結構的房子,而是說這種技術理念和內在精神我們應當傳承、研究、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民居蘊含人文關懷,民居布局分正房、東廂、西廂、倒座、中間天井,這種結構是阖家團聚的場所。無論是北方四合院、南方廳堂、上海石庫門,都是這樣的結構。歐洲的房子講究居住的舒適性,按照功能劃分成寢室、廚房、臥室、陽台等,中國不是這個理念。正房,禮儀場所;兩側,老人居住;廂房,子女居住;再往外,是外人和下人居住的。從而形成一個非常安全內斂、幾代人一起居住的形態。安徽的四水歸堂、雲南的四合五天井、蘇浙的廂房天井,上有天,下有地。山西四合院、江南廳堂、福建土樓、陝西窯洞也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同時,北京四合院形成的胡同,上海石庫門形成的裡弄,蘇州廳堂式住宅形成的街巷,這些都出現了胡同情結、裡弄特色和街巷風情,以及割捨不斷的鄰裡親情關系。而現代的住宅裡,除了個別比較要好的鄰裡外,一個小區裡面,大家互不相識、彼此冷漠,因為我們單純地講究功能和功利,而淡忘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中國建築自古以來就講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歷史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建築體系,創造了獨特的木構建築。歐洲人也有木屋架,但用釘子釘,中國都用木頭做成了榫卯,通過相互穿插來固定結構。中國傳統民居大部分用木屋架組成,具有良好的抗震功能。以麗江為例。 1985年12月12日中國加入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為世界遺產的大國。 1995年世界遺產委員會給中國提意見說,你們有許多古城,為什麼不申報世界遺產城市呢?當時世界上已經有80多個世界遺產城市,包括巴黎、墨西哥城、威尼斯、羅馬等。我們研究發現,這件事有很大困難。世界遺產第一條要求有原真性。北京元大都城牆1958年被拆除,只余下白塔寺;西安是漢唐古都,漢朝的都在地底下,唐朝建築只有大雁塔和小雁塔;開封洛陽也沒有什麼唐代城市建築,經歷七次黃河水淹,古跡都在地下。最終我們選擇了平遙和麗江。 1995年底將麗江送去申報, 1996年2月,麗江發生7.4級大地震,我們當時立馬就去考察麗江的狀況,結果發現,麗江幾百年的老房子沒塌,牆倒柱不倒,只是斜了,傷亡100多人。材料寫上去之後,當年就通過了世界文化遺產。同樣, 2008年汶川大地震,地震帶中有一個位於廣元市的昭化古城, 2005年我做的規劃, 2007年進行修繕, 2008年5月12日地震之後,我們修繕的木結構房子全都完好。

  優秀的建築技術能很好地抵御自然災害,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木結構體系房子呵護了多少生命!我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並不是說現在還要到處建木結構的房子,而是說,這種技術理念和內在精神我們應當傳承、研究、發揚光大。尤其重要的是,這裡還有一個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歷史的問題。現在我們都用鋼筋混凝土造房子,如果認真施工,因為有一定的科學保證,依據框架結構,也沒什麼問題。現代的高層建築,大都是穩固的筒中筒結構。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這一建築結構被發明之後,日本和歐洲都建了許多高樓。這種結構依靠其自身材料的堅固性來抗震,是以剛克剛,而中國的木結構體系是依靠梁柱之間的聯系(榫卯結構是仿生的,仿照動物的關節功能,當地震襲來時允許各個環節之間變動)來抗震,是以柔克剛。現在歐洲技術一來,我們就把這個傳統技術丟掉了,非常可惜。還有,現在木結構課程在中國各大高校的建築學院都被取消了,同樣令人遺憾。

傳統建築的歷史價值

  城市建設應該和人體新陳代謝一樣,好東西一定要保留下來。保護城市遺產是為留下城市記憶,延續城市文脈,保護這些歷史文化的載體,從中可以滋養出新的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和城市來。我們的傳統建築要多留一點,多保一點,這樣才能很好地促進新的城市建設。

  現在我們來說說上海。上海別具特色,城市雖說不老,也有老的東西,比如松江和嘉定都有宋代的方塔,松江和嘉定原本都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鎮。上海的老城隍廟留存了明清建築,也是主要的旅游地。還有上海最精彩的名片——外灘。 1880年到1937年是世界建築史上重大變化的時期,這一時期大量不同風格的西方建築在上海都有所反映,集中體現在外灘,因此外灘也被譽為“世界建築博覽會”。還有很多重要的建築,例如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等,在當時的世界建築中都是獨領風騷的。大光明電影院和國際飯店的設計者是一個名叫邬達克的外國人,他在上海設計了60多座建築,其中20多個都是優秀歷史建築。當時的建築一個較大的特色是注意古為今用、古今結合,注意古代建築和現代建築之間的相互協調,而不是一味仿古。也有許多外國人設計的富有中國風格的建築,如原來的聖約翰大學(現在的華東政法大學),中西合璧的典范——石庫門等。所有石庫門的內涵都是中國的,但用的是外國的裝飾,采取了租界上房地產的運作方式。石庫門也有許多的種類,步高裡和尚賢坊又有不同,新舊石庫門裡面的設置有所區別。

  上海現在留存了10個較好的古鎮,最有名的是朱家角和新場。新場是元代的海塘,也是明代的鹽場,近代上海原住民的故鄉,前街後河。那些住宅第一進是古代的,第二進是石庫門形式,第三進是農村形式,後面是河,河對岸是花園菜圃,完全是一派田園風光,非常美好。我們想做一個規劃和恢復,但現在拆遷有很大的難度。其實,上海在歷史建築保護方面在全國來說還是做得比較好的,我們在老城區裡面劃分了12個歷史風貌區,這在全國中心城市中總面積是最大的,且保護力度較大,每個保護區都各具特色。像外灘保護區、老城隍廟保護區、徐家匯衡山路保護區、龍華保護區、虹橋保護區等,古今中外各種樣式都有,形成了上海城市的特色風貌。

  以外灘保護區為例。上世紀90年代,我們開始做外灘保護規劃,這些房子原來都是銀行大樓和商業建築,中間都有很大的營業大廳,天頂采光,當時都在不合理利用,塗掉天頂,隔成若干層,造成了很大的浪費。這些房子都是世界建築中的精品,在那個時代世界正在經歷經濟危機,而中國正處於發展期,於是大量資金和建築材料紛紛湧入中國,外國著名的建築師也湧入中國,承擔了上海的建築工作。若仔細看,你會發現,外灘所有的建築都有自己的建築理念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比如匯豐銀行是“集仿主義”的作品:柱子和頂都是羅馬式的,但窗花是希臘式的,裡面有一個非常好的大理石大廳,天頂采光,大理石不稀奇,但8根巨大的立柱都是純大理石,現在幾乎做不到了。百老匯大廈(上海大廈)是現代建築,因為它沒有額外的裝飾,僅通過本身的形體和立面來吸引眼球。再如英國總會是復古主義的風格,按照西方建築的歷史原貌來建房子,這裡有遠東最長的吧台,足足27米長,這個紀錄至今都沒被打破。這些建築都有非常精良的室內裝修,所以我們要學會保護,並發揮它們的作用。外灘建築保護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走,我們先弄好了一層皮,但裡面如何運用,有些房子產權如何落實,都要好好研究。這些房子的中間有空檔,是允許有新房子進來的,但是有三條規定:第一,新房子進來不能超過左鄰右捨的高度;第二,名師打造;第三,形態和內容要匹配,審查也比較嚴格,所以至今也沒有新建築進入。在上世紀90年代規劃中,有幾幢高樓已經冒出來了。外灘有非常漂亮的城市天際輪廓線,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其新舊交相輝映,反映了歷史文化的傳承。這些在全國都是難能可貴的。

  關於建築的歷史價值,我還要說的是提籃橋猶太人保護區。這塊地方本來叫北外灘開發地區,已經做了完整的經濟開發規劃,但後來我們發現,這塊地方有意義深遠的歷史記憶——1934年希特勒上台之後,對猶太人趕盡殺絕,當時中國駐奧地利領事何鳳山先生簽發了1000多份護照,讓3萬多猶太人來到了上海,居住在提籃橋,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他們才返回家鄉。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地方都不收留猶太人,但是中國給了他們一片安身立命的地方。這體現了上海人民的善良和友好態度,以及猶太人自身的團結和奮斗。對這塊地方是否要保護有很大的爭論,因為這畢竟是猶太人而非中國人的重要歷史,而這塊地方是發展的黃金寶地。我認為,這是有重要國際意義的歷史建築,並且已經引起了國際輿論的重視,我們有保護的必要。於是,上海在2003年1月份將它列為本市第12塊保護區。 2005年,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上海對外友好協會邀請了100個猶太人回來探親。其中有一個叫布魯門薩的人,是世界銀行總顧問,前卡特政府央行行長,後來的財政部長,他認出了自己居住的街道和房子,非常激動,表示要永遠記住上海人的恩情。留住了房子,留住了物質形態,才能留住歷史的記憶和真實的感情。後來,有國際友人聯系我要將提籃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全世界所有的其他猶太人紀念地都是監獄、集中營和墓地,與殺戮、苦難、死亡有關,只有提籃橋象征著生命、友誼與和平,是兩個偉大民族真誠友誼的見證。現在猶太人協會也在籌集經費來修繕、保護、再利用這個地方,後續的工作還有很多。這些歷史價值不是用金錢所能計算的。

  我不贊成現在一些城市的改造理念,一定要拆掉舊房建新房。其實,城市建設應該和人體新陳代謝一樣,好東西一定要保留下來。因為,保護城市遺產是為留下城市記憶,延續城市文脈,保護這些歷史文化的載體,從中可以滋養出新的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和城市來。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既是現代建築,也是小橋流水人家。貝聿銘說: “我的蘇州博物館要中而新,蘇而新,我的博物館在蘇州古城裡面,要和蘇州古城取得協調,我從蘇州的傳統建築中獲得了靈感。”我們的傳統建築要多留一點,多保一點,這樣才能很好地促進新的城市建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