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的歷史名城都在煞費苦心地恢復“古城”,河南開封斥資千億以上,欲重現“汴京”盛景。北宋年間,汴京是國際大都市,有《清明上河圖》為證。正是這張國寶繪畫,讓今人動了腦筋,按圖索骥施工,殊不知困難重重,前途未卜。
一百年前,中國到處都是古城,沒有新城,雖然從十九世紀中國走了下坡,但瘦死駱駝比馬大,古老中國的樣子處處可尋。別說一百年前,五十年前,我小時候北京的城牆都還在,登上城牆眺望,看到的不僅是風景,更多的是歷史。
可這歷史一點一點地消逝,社會主義的磚,東南西北搬。偌大的城牆幾年之間就拆平變成了馬路,路是痛快了幾年,但傷一直痛到了今天,估計至少還要再痛上一百年。
國人喜歡埋怨,不找原因。埋怨百多年的積貧積弱,埋怨已逝去不可恢復的景觀,埋怨無知而沖動的歷史,就是不深刻檢討,我們為什麼把祖宗幾百乃至上千年的古城那麼痛快地拆除,它們究竟擋住了我們什麼?!
至少從太平天國起,中國人開始對自己的文化清算,洪秀全不是個農民,是個秀才;那以後的歷次文化運動都以破為主,都是文化精英說激進的話,做激進的事,以至我們的古城被拆除順理成章。
一百多年過去,在我們快把祖業拆光的時候,發現如此拆除仍一無所獲。痛定思痛,開始“重建”,卻依然未做思考,為何重建?梁思成先生為阻止北京城牆拆除號啕大哭,最終也未能阻止蠢行的發生,古老的北京換了一副新貌,仍擋不住梁先生那如泣如訴、繞梁不絕的哭聲。
價格戰
我小時候聽大人說過這樣一句俏皮話:“從南京到北京,買的不如賣的精。”商人總是要賺錢,賭咒發誓都是演戲。改革開放後,我第一次在廣東看見“賠本甩賣”還真以為商家賠本呢,後來發現隔壁在“吐血清倉”,回過頭去又看見對門“跳樓自殺”,才恍然大悟這不過是人間一場好戲。
中國人自古經商不行,農耕民族喜歡自給自足,全是小農意識,賣的雞蛋是自家雞屁股裡摳出來的,本錢怎麼算都可以,本來的目的是換錢補貼家用,所以不在乎賺多賺少。可進入商業社會就不行了,商業的唯一目的就是賺錢,天下沒有一家買賣開了是為了賠錢。據說以前地下工作者開過賠本的買賣,為的是掩飾身份,結果沒多久就被發現了,賠了錢還丟了命。可見賠本的買賣不那麼好做。
這兩天電商們打開了價格戰,火藥味十足,但沒見什麼真動靜。雷聲大雨點小也是商家最愛用的小伎倆,反正捂住了錢包隨便你怎麼喊,吹牛賭咒發誓誰都不管,實際上也管不了;某種意義上講,吹牛賭咒發誓都算低級的促銷。
國人習慣價格戰,血拼價格,你便宜我更便宜;不習慣質量戰,你好我更好;但做生意有本管著呢,怎麼血拼也不能折到肉裡,所以只好說瞎話,今天只有瞎話不上稅,也沒有人管,愛怎麼說就怎麼說,說多假只要自己面子上能忍住不笑就可以大說特說。
但是聽者有人笑了,關於買賣最狠一句話不知是誰總結的,精辟深入骨髓:殺頭的買賣有人做,賠錢的買賣沒人做。電商們做的也是買賣,不是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