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武當山道教宮觀

武當山道教宮觀

日期:2016/12/14 17:34:51      編輯:古建築紀錄

    武當山在湖北均縣(今丹江口市)境內,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據道書稱,真武大帝在此修煉成功“飛升”,所以歷來就是道教的名山勝地。唐代,山中開始建造道教祠宇。明初,明成祖朱棣聲稱,他起兵南下奪取政權因有北方之神真武大帝陰助而取得成功,為了報答神佑,在武當山大興土木,建造道教宮觀。永樂十年(1412年)從南京派遣工部侍郎等官員率領軍工民匠二十余萬人,歷時十一年,建成了八宮、二觀、三十六庵等建築群。其中“宮”的等級最高,規模最大,“觀”次之,“庵”又次之。這一大批建築都沿著溪流峽谷自下而上展開布置,從均縣城內開始,到天柱峰最高點,一路都有宮、觀、庵、廟,形成長約60公裡的參拜路線,最後到達真武大帝所居的金頂“紫禁城”。工程完成後,明成祖賜名“大岳太和山”,選道士二百人供灑掃,道士九人為提點官,主管山上各處祀事,又賜田277頃以資贍養。

    各宮觀中以玉虛宮規模最大,占地6公頃余(370米×170米),由三路院落組成,中路軸線上布置橋、門四重、碑亭、殿二進,層次深遠。此宮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毀於火災,現僅殘存有部分碑亭、宮門及門、殿基址。

    武當山保存的明代建築有石坊“治世玄岳”坊、遇真宮、天津橋、紫霄宮、三天門、太和宮、紫禁城、金殿等。

    湖北均縣武當山的“治世玄岳”坊

    紫霄宮是武當山上較大的宮觀之一。整個建築群坐落在一片台地上,背倚峻嶺,門屋殿宇依山層層向上布置,前有山門龍虎殿,殿內有青龍、白虎兩神君像,門內依次是左右碑亭、十方堂、紫霄殿、父母殿等建築。紫霄殿是宮內正殿,立於二層高台之上,氣勢開闊挺拔。殿屋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下檐用五踩重昂斗拱,上檐用七踩單翹重昂斗拱。殿內供玉皇大帝神像。

    武當山紫霄宮的紫霄殿

    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環山建有1.5公裡長的石城牆,四面設門,名為紫禁城,城內峰頂最高處有永樂十四年(1416年)所建金殿,是一座仿木構式殿堂,構件用銅鑄镏金後拼裝而成。殿的通面闊5.8米,三開間,通進深4.2米,下檐斗拱七踩單翹重昂,上檐斗拱九踩重翹重昂,斗拱排列叢密,明間達到九攢,裝飾化傾向十分明顯。此殿雖小,規格卻很高,工藝精致。殿的柱枋、斗拱、彩畫、門窗、屋面瓦獸都認真模仿木構建築式樣,可視為明初官式建築的范本之一。殿內供真武大帝披發跣足銅像,像前有玄武(龜蛇合一)、金童、玉女、水火二將鑄像。殿後有父母殿。這組象征真武神居的山頂城堡,掩映於雲霧缭繞之中,極具誘人的神秘色彩。

    
金銅的武當山金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