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藏精神與文化的台兒莊古城
日期:2016/12/14 9:37:27   編輯:古建築紀錄
朋友蠱惑,庚寅年仲夏日冒著酷暑去了一趟棗莊。位於魯南微山湖以東、素有“山東南大門”之稱的棗莊,是個正在崛起的頗具潛力的旅游區,其中正在全面復建的台兒莊古城更是一個不得不看、不能不書寫一筆的重要景點。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聽著動人心弦的歌聲,大巴把我們載到了滕州微山湖濕地公園國家4A級紅荷風景區。換乘游船游覽百裡蘆蕩、領略萬頃紅荷的獨特風韻,登島拜谒鐵道游擊隊群像、尋訪“芳林嫂故居”;還在滕州參觀了我國古代思想家墨子紀念館。接著又到棗莊市峄城區游覽了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冠世榴園,這裡有10萬畝40余萬株、多達43個品種的石榴樹,濃蔭覆蓋,蒼翠欲滴,也是國家4A級生態園林景區。之後來到棗莊市薛城區臨山腳下,參觀了鐵道游擊隊紀念園。進入棗莊市的台兒莊,,除了參觀台兒莊大戰紀念館、李宗仁史料館外,我們將更多的時間留給了台兒莊古城。
台兒莊古城是一座富藏精神與文化的古城,是一座值得品讀、值得推介的千年古城。
富藏民族精神的古城。台兒莊古城形成於漢、發展於元、繁榮於明清,是古運河上一座商貿重鎮。據《峄縣志》載,當時“商賈迤逦,一河漁火,歌聲十裡,夜不罷市。”依托著運河航運的獨特優勢,台兒莊古城的繁榮一直延續下來,直至1938年的台兒莊大戰,使這座古城化為廢墟。但這場大戰也使台兒莊古城閃爍著燦爛的民族精神之光。眾所周知,1938年侵華日軍為進攻戰略要地徐州,曾派3萬兵力攻打台兒莊。中國軍隊不得不炸掉運河浮橋、與日軍血戰16天,最後以犧牲3萬將士的殘酷代價殲敵1萬余人,取得了聞名世界的台兒莊大捷。當時親歷這場戰役的美國著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曾撰文說:“歷史上作為轉折點的小城的名子有很多,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子――台兒莊。”台兒莊大捷顯現了中華民族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精神,台兒莊也當之無愧地被世人譽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而彪炳史冊。
富含民族期望的決策。2008年4月,在紀念台兒莊大捷70周年之際,當地政府決定重建台兒莊古城。重建遵照“存古、復古、創古”的理念,按照“大戰故地、運河古城、江北水鄉、時尚生活”的定位,將保存下來的大戰遺址、古碼頭商埠、古街巷民居、古城牆廟宇以及古會館等歷史遺產科學地予以修復;將台兒莊古城建成一座集“運河文化”與“大戰文化”為一城、融“齊魯豪情”與“江南韻致”為一域,蘊含人文魅力的特色古城。重建規劃面積2平方公裡、含11個功能區、8大景區和29個景點。一期核心工程在今年台兒莊大捷72周年之際開放迎賓,僅今年“五一”3天假期就迎客15萬人次。我們漫步在台兒莊古城的街巷內,望著“久和客棧”的黃色旌旗和“謝裕大茶行”、“日升昌記”等古香古色的匾牌;站在剛剛修復的清康乾時期趙家府第門前,讀著“輝煌不乏黃金夢、富貴常憑種玉田”的對聯;走在“廣源橋”上,看著橋下清清的流水和河面上漂浮的小船,看著絡繹不絕的來自國內外的游客團隊,似乎又回到當年商賈雲集的運河古城。從游客服務中心獲悉,一期工程將於今年“十一”全部完工,相信屆時台兒莊古城的游客還會劇增。顯然,重建台兒莊古城是個富含民族期望、符合時代要求的睿智決策。
富藏民族智慧的古城。“台(兒)莊跨漕運,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被乾隆稱為‘天下第一莊’”《峄縣志》這樣記載。台兒莊的繁榮始於運河改道。史料顯示,明萬歷年間,黃河屢屢泛濫淤塞,嚴重影響著京杭大運河的航道。為此,朝廷下令將山東段運河改道,讓運河從微山湖東流台兒莊。明清兩代是大運河漕運的黃金時期,台兒莊地處蘇魯交界,地位優越,憑借運河改道的良機迅速崛起,成為南北貨物的集散地。
南北客商在此建有風格迥異的會館、商鋪,從店鋪到水上小橋的命名都飽含著豐富的民族智慧。如“久和客棧”就體現出店主與客人長久保持著和諧關系;“日升昌記”則彰顯著店主的信心,渴望店鋪如日升中天般的蒸蒸日上,繁榮昌盛;就連古城小橋的取名都頗有講究,“廣源橋”就有“財源廣進,興旺發達”的經商寓意。清康乾時期“燕尤趙萬”四大家族在台兒莊發跡,萬家的“扶風堂”、趙家的“天水堂”遠近聞名,各地巨商都將閃光的經營智慧播撒在古運河畔――台兒莊古城的土地上。
富藏民族文化的古城。首先,台兒莊古城擁有多姿多彩的建築文化。我們看到這裡有布局合理、庭院相套的典型魯南建築“天水堂”與“三恪堂”,有蘇州園林風格的“台莊驿”,有北京四合院式建築“聚奎樓”、台兒莊大戰勝利後更名為“文匯酒樓”,這裡還有閩南風格、廣東客家風格和歐洲風格的商鋪、民居與書院建築。台兒莊古城猶如一座多種風格荟萃的建築博物館。其次,台兒莊古城有保存完整的運河文化遺產體系。這裡有京杭大運河上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碼頭、古駁岸等水工遺存;古城內還存有3公裡長的明清時期的古運河,被世界旅游專家稱為“活著的運河”;古城內還擁有7公裡長的古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搖曳,遍游這座東方古水城;在運河古道岸邊還保存著一處古村落――纖夫村;在剛剛修復的一期核心景區中,再現了一座康熙、乾隆皇帝南巡登岸的“石船舫”;在原址上復建的“台莊驿”,也向游人訴說著當年“漕糧北上煙雲齊楚千秋水,信使南回魯雁京杭萬裡舟”的盛景。這些都凸顯了台兒莊古城富藏的運河文化特色。再次,台兒莊古城擁有濃重的書院文化特色。在原址復建的“翠屏學館”十分引人注目。它原是建於清乾隆八年(1744)的著名義塾,曾培養出許多學人義士。導游小徐就台兒莊名稱的由來與“翠屏學館”的關聯講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他說,當年乾隆皇帝南巡來到這裡,見到一戶大戶人家正在辦理喪事,他就拿出三文錢送給大戶,同時送出一個上聯:“三文錢賀喜,嫌少莫收,收者愛財”。此大戶老爺不知如何應對,速去請教一位教書先生,途中遇到一個孩子問他為何神色慌忙,他向孩子述說了事情緣由,沒料到那孩子為他出了一個絕好的下聯:“一間茅屋待客,嫌貧莫來,來者愛吃”。皇帝見此下聯大驚,速見那個孩子,並封他為七品縣令。當時那個孩子被家人抬著游走了三天三夜,於是孩子所在的村莊就取名“抬兒莊”,後改為“台兒莊”,而那個聰明的孩子便是“翠屏學館”的學童。據悉,詩人賀敬之幼年就曾在“翠屏學館”就讀。我們見到不少家長攜帶孩子來到這裡購買古本圖書或文具,激勵孩子學習先賢。還有,台兒莊古城富藏民間文化。“一河漁火,歌聲十裡”,明清時期如此的繁榮景象就是佐證。如今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柳琴戲”在台兒莊古城盛行不衰,這種粗犷質樸的地方藝術,至今仍是台兒莊古城民眾的最愛。為了再現昔日民間文化的繁榮,在修復後的古城街巷內,我們看到民間藝人隨時會在一個供游人休閒的小亭子下為游客表演近乎原汁原味的“柳琴戲”;同時還有不同場次的民間皮影戲上演,古城民間腰鼓隊也彩妝起舞為游客助興。我們還注意到古城店鋪內布藝、木雕等特色工藝品頗受游人歡迎。今日台兒莊古城依然是個有聲有色的富藏民間文化的古城。
台兒莊歸來,朋友小議:這座古城的重建不是簡單地修造一些房子招徕游客,而是深刻全面地挖掘古城的富藏,平實地表述中華民族對和平的渴求,展現民族智慧,真實地再現中國歷史文化的精華。據悉,台兒莊古城復建規劃全面完成後,將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請為繼華沙、龐貝、麗江之後的世界上第4座重建的古城,也是中國重建的第一座二戰紀念城市。相信屆時台兒莊將像當年因為一場戰爭揚名中外那樣,在72年後,這顆“魯南明珠”、這座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的江北水鄉、運河古城定會再次進入當代學者與中外游人的視野。濟南12月23日電 記者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