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路上的塘棲 產城融合 統籌發展
日期:2016/12/13 23:04:50   編輯:古建築紀錄
新城崛起
新城效果圖
亞洲殘奧委員會運動中心
塘棲新貌
風情小鎮
古鎮新貌
文體活動
古鎮春色
杭州12月25日電 漫步在塘棲,曾經的黛瓦白牆、水榭廊橋都還在時光裡熠熠生輝。站在廣濟橋上,看著石縫間青苔蔓延,留下歲月的痕跡;望著橋下運河水靜靜流淌,沖刷記憶的泥沙。
追溯歷史的長河,《棲溪風土記》對古時塘棲的繁華有這樣的記載:“財貨聚集,徽杭大賈視為得之淵薮。開典、囤米、貿絲、開車者,骈臻福辏,望之莫不稱財富之地……鬧市所在,店鋪林立,百貨充盈……”仿佛依稀可見這座曾經的江南首鎮在時光深處的痕跡。幾千年歲月變遷,歷史的沉澱,塘棲依然是枕水的江南,千年古鎮的風韻猶存;社會的更替,經濟的升級,從小鎮到小城的蛻變,79平方公裡土地上的12萬人的詩意棲居,現代都市生活的元素已悄悄蔓延於此。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的“江南佳麗地”,是新時代對古鎮新的期待,是一部塘棲的復興之作。
作為全國千強鎮、浙江小城市培育試點,今天的塘棲,是浙江工業強鎮,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計將超140億元;今天的塘棲,是浙江省旅游強鎮,僅今年的中國杭州塘棲枇杷節,就吸引了游客73萬人次,直接經濟收入1.28億元。解讀數字背後變化著的塘棲,看它如何在長三角都市圈城市化的大舞台上演繹出瑰麗的一幕。
空間的維度:千年古鎮,秀水新城
京杭大運河從北京通州迤逦而來,橫貫著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的塘棲,是古鎮歷史發展的主軸線,而如今仍然是塘棲重要的空間視軸線。站在橫跨運河的百年廣濟橋上,左岸的古鎮遺風和右岸的小城新姿都盡收眼底。潺潺流水在見證了古鎮的歲月變遷之後,又開始孕生一座生活品質城的未來。如何復興水鄉古鎮特有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人文建設三者和諧成長,成為塘棲鎮城市化建設繞不開的主題和持久的思考。
小城市培育試點是塘棲古鎮城市化進程中的裡程碑,城市建設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塘棲按照“一湖雙城多軸多片”的總體布局理念開展城市建設。按照“北古、東強、南秀、西進、中新”的城市風貌,通過對古鎮、新城的分區建設,逐步形成新舊共生、山水融合的魅力新城。“北古”以運河綜保為代表,打造古鎮旅游綜合體,“東強”以錢江科技城為代表,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承接杭州主城區企業的梯度轉移,“南秀”以超山綜保和丁山湖濕地資源為代表,打造休閒旅游和文創產業綜合體;“西進”以老工業園區提升改造為代表,打造先進機械裝備制造聚集區;“中新”以亞殘奧會運動中心、商貿中心、大型居住區建設為代表,強化城市功能配套,提升人口集聚能力。著力構建新舊城市空間穿插,新老建築相互交融,歷史與未來共榮共生的現代新城。
流淌千年的運河,雖經滄桑卻依然躍動靈秀;延續千年的古鎮,在城市化進程的歷史圖景中煥發了新的活力。一系列緊扣水鄉主題的重大項目悄然重塑著古鎮的空間和人文氛圍。以塘棲古鎮保護和恢復為目的的“運河綜保”工程,目前已經初步建成水北、水南、廣濟、市南四大特色歷史街區,加快推進運河綜保業態布局,其中規劃中的75000平方米的商業用房已完成招商25000平方米,集美食、休閒、娛樂的水南、水北特色街區正在形成。徜徉在古鎮中,游人不僅可觀賞乾隆御碑,還可漫步古宅廊檐、穿梭三條半弄,細細品味塘棲古韻。
與古鎮的保護與開發相呼應的“江南三大賞梅聖地”之一的超山,綜合整治與保護利用工程也已逐步推進。如今的超山,是自然美、人文美與創意美交融的景觀長廊,恰似鑲嵌在塘棲古鎮中的一顆亮麗明珠,展現著“十裡香雪海”的風采。
塘棲加強生態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注重歷史文化的恢復與傳承,還青山綠水於民,還風情古鎮於民,從而構築一個和美家園與和諧社會協同創建的良好格局。
發展的厚度:產城融合,活力小城
城市化的發展從來是與產業推進相輔相成的。塘棲新城以運河水鄉文化為基點,以新興工業實力為支撐,加速產業的全面升級,領航塘棲駛入新型城市化建設的快車道。
塘棲鎮通過實施“工業興鎮,工業強鎮”戰略,擴大招商引資,加大技改投入,提升改造傳統產業,重點扶持現代裝備制造業、高附加值金屬制品業行業,產業結構整體朝著合理化方向轉變。全面實施“工業經濟及裝備制造業三年行動計劃”以來,已基本完成工業功能區的開發建設,形成了寶鼎重工、國能汽輪、中強軋輥、富特帶鋼等一批行業龍頭和重點骨干企業,產業的集聚度和骨干企業的帶動效應進一步增強。今年以來,全鎮域(含錢江經濟開發區)實施工業項目71個,累計工業投入超20億元。
如果說千年古鎮是塘棲的根,穿鎮而過的大運河是塘棲的脈,那味甜鮮美的金果“塘棲枇杷”就是塘棲的寶。自清代後,塘棲各村遍栽枇杷,每年5月,“塘棲遍地滿樹金”,這便是最熱鬧的時候,吸引了無數海內外游客慕名而來。塘棲已經舉辦了十四屆的塘棲枇杷節,每年都會吸引海內外游客幾十萬人次,2012年中國杭州塘棲枇杷節,被評為“浙江省最具影響力十大農事節慶活動”。2012年的超山梅花節被評為浙江省十大旅游節慶活動之一。就在今年,塘棲梅花節、枇杷節“兩節”共吸引游客近百萬人次,直接經濟收入近2億元。農業休閒觀光、農家樂旅游、古鎮文化旅游加快發展,擁有了京杭大運河、塘棲古鎮、超山風景區和中國梅花節、中國枇杷節等旅游品牌,塘棲的“節慶經濟”初顯活力。
現如今,塘棲以旅游、文創產業為主的三產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旅游產業的熱度帶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依托古鎮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創意素材,積極引進產業項目,如致力於打造大型一站式城市商業綜合體,總投資達15億元的佳源房產商業綜合體項目、總投資6.5億元即將開工建設的禹昊古建文化創意綜合體項目等,以這些大項目的帶動,全面推進文創產業的發展。同時,利用“塘北蠶桑民俗文化生態保護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契機,引導蠶桑文化和現代產業交互相融,加強對傳統農業的提升,推動生態型高科技農業等農業形態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以塘棲枇杷、梅園蜜餞等品牌為龍頭,特色農業得到了大力發展,也構成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結合點。
今日的塘棲新城,“3+1”現代產業體系框架已經打好,經濟強鎮的輪廓逐漸清晰,積聚而成現代化新城經濟的厚度,厚積而薄發。
美好的寬度:統籌發展,樂活而居
亞裡士多德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塘棲如何讓人們在這座城市裡的生活更美好?
作為杭州都市區宜居宜業新城,塘棲以接軌杭州為導向,堅持大項目帶動統籌發展,全力推進小城市試點“百億百項”工程建設,不斷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形成品質生活之源。
今年塘棲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工業經濟、新農村建設、民生保障等多個項目。除了兩大綜保工程以外,保障房、安置房、中醫院、法庭等一大批項目有序推進,供電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院等民生項目順利開建。服務提升幸福指數,塘棲深化五大中心建設,打造具有塘棲特色的“5+X”公共服務模式。在已經建成“五大中心”及老年活動中心、文化娛樂中心、黨員活動中心等中心的基礎上,今年重點建設了體育健身中心、圖書閱覽中心、歷史文化體驗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不斷完善行政審批服務中心運作機制,目前有15個部門24個窗口審批事項79項。完善綜合執法中心運作模式,實現數字城管與綜合執法的有效對接。調整城市管理體制,開展10+1城市綜合管理改革,從體制調整、公交優化(包括公共自行車建設)、智能交通配套、專業市場建設、停車場所增加、街面綜合管控、市政養護監管、城市形象提升等11個方面著手,落實責任,全面推進,逐步實現塘棲鎮城市管理序化、潔化、綠化、美化、亮化。
塘棲因航運交通而興,道路建設在古鎮的城市化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自2011年以來,塘棲鎮交通道路建設成果讓人應接不暇:省道完成有機更新、秋石快速路延伸段、申嘉湖杭高速塘棲段得以提升……一張通暢的現代交通路網正在縱橫延伸。伴隨著道路的建設,塘棲新城到臨平副城以及杭州主城之間的時空距離將被拉短,優越的地理優勢讓其集聚與輻射效應日益顯著,融入杭州大都市圈。
增強塘棲軟實力,豐滿百姓的精神富有。通過舉辦文化發展座談會、“溫暖塘棲”美麗人物的評選、34支業余文化團隊的培育等,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塘棲特色的文化發展道路。
未來,塘棲日益成為承接杭州主城人口、技術、資金和現代產業的城市發展空間,並輻射湖州、德清、海寧、桐鄉等周邊地區,加速成為浙北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運河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