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雄山百丈禅寺
日期:2016/12/14 17:31:28   編輯:古建築紀錄 江西百丈禅寺是中國佛教“禅林清規”發祥地,中國佛教十大古寺廟之一,迄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在中外佛教界素負盛名。百丈寺開山之祖懷海大師創立的“禅門規式”為天下僧眾所遵循,故又被稱為“天下清規”。
歷代高僧如智斌、明雪、淨泐、智源等都曾在此住持;歷代名士如柳公權、柳宗元、羅隱、蘇轼、黃庭堅、袁陟、蔡國珍、張致遠、李士奇、陰镗、況思文等,都曾忘形於百丈山中,行吟於潦水岸邊,留下大量的詩篇和墨寶。距縣城65公裡。山高海拔1200米,俗稱百丈.因其高大,氣勢雄偉,故又稱大雄山.大雄山遠看似一尊臥佛,山上峭壁聳峙,危崖突兀,怪石磋峨,雄傑蔥秀,晨夕岚光四溢,冬春霧繞雲飛,山澗泉瀑飛瀉,四時氣候涼寒。從百丈寺往東走過兩裡山路,到達新塔、三塔的遺址,這是和尚圓寂後骨骸存放之地。百丈禅林一向為人們探幽尋勝之地,不少名人紛至沓來、尋章賦詩,唐宣宗、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元朝大書法家趙孟兆頁、明代吏部尚書蔡國珍都曾來此。今人亦不乏游觀者,國內各方游客,日本佛教界更聯袂接踵而來。
中國佛教“禅林清規”發樣地,中國佛教禅宗古寺廟之一,該寺迄今已有1200年歷史,背山面田,占地1000多平方米,原有七進殿堂,掩映在蒼山翠竹之中,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據說,原先這裡香火不斷,四方僧人前來朝聖者絡繹不絕。唐宣宗登基時,御賜“大智壽聖禅寺”的匾額。到南唐,曾遷寺於原寺址的西北面,不久被毀.宋代元豐年間,又在原址建起寺院。張元盡曾為它寫過文章.明清兩代,這裡達到了鼎盛時期。北門大殿,規模宏偉,有“凌雲亭”、“師表閣”、“大雄寶殿”等主體建築物.後來幾經興廢,寺院幾乎傾塌殆盡,現大雄寶殿與僧寮二棟尚存。大雄寶殿是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修建留下的,長10米,寬12米,高4米,是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寶殿古樸、端莊,從現存的大雄寶殿可以看出當年百丈寺的規制。
推薦閱讀:
四川萬源發現中國最早種茶石刻
石室巖寺文物受損慘重有嚴重安全隱患
常州:400多年歷史的孫家庵 算不算文物?
赤峰發現距今8000年的“鹿王圖”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