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杭集古鎮創出了牙刷王國

杭集古鎮創出了牙刷王國

日期:2016/12/13 20:10:02      編輯:古建築紀錄
杭集 古鎮創出牙刷王國 杭集 古鎮創出牙刷王國
 

  說起杭集,幾乎所有中國人都會想到牙刷。這座位於揚州東郊芒稻河畔、328國道南側的百年古鎮,憑借著百年來對牙刷制作的專注,被譽為“中國牙刷城”。近年來,杭集又憑借在旅游用品業上的開拓,一躍成為“中國酒店日用品之都”。

  回溯歷史,在清道光年間,杭集人劉萬興造出揚州第一把牛骨牙刷。這種用牛骨做柄,穿植白馬尾毛(或白豬鬃)的潔牙工具,成為揚州界內有據可考的牙刷鼻祖。然而,誰也沒有想到,180多年後,這把牙刷竟成了杭集產業強鎮的“金鑰匙”。

  集鎮歷史綿延600多年

  解放初期始有杭集稱呼

  清明節小長假後的第一天,我們出了主城區,驅車沿著328國道向東,僅僅用了10分鐘就到了杭集。

  杭集關工委副主任韋開舉首先向我們介紹了杭集這個名字的由來。根據《杭集地方志》記載,明洪武六年,嚴氏攜家從江都邵伯搬到了永真鄉嚴橋(今杭集鄉裔廟村嚴橋)安身,隨後相繼有了董氏、楊氏入住。清順治年間,杭氏從蘇州阊門遷入杭集定居。

  “歷史上杭集一直叫做永真鄉,後來在解放初期出現了杭集的稱呼。”韋開舉介紹,在晚清時期,杭集境域屬萬壽巡檢司所轄,稱永真鄉。上世紀50年代中期,才正式有了杭集鄉。上世紀90年代,撤鄉建鎮。

  韋開舉介紹,杭集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勢是北高南低,北部為高田多沙土,南部為圩田多黏土。如此地形加上三面環江,解放前,圩田地區水災比較頻繁,每年只能種一熟稻子,糧食產量極低,鄉民苦不堪言。解放後興修水利,這種現狀才得以改變。

  杭集“三古”的歷史記憶

  古街古船村猶在,古廟不存

  說杭集,不得不提三古,古街、古廟、古船村。

  韋開舉帶我們去追尋杭集古街的蹤跡。車子向南穿過繁華的集鎮,在小鎮東南角,我們看到杭集百年老街。

  韋開舉介紹,杭集老街最早呈“X”狀,西長約30米,東長不足20米,北長只有十幾米,南邊長約50米,老街中間均鋪著長方形青皮石板,兩側用碎磚頭鋪就,遠望去彎彎曲曲,高低不平。老街兩邊有布店、早點鋪、澡堂、茶食店、藥鋪等,還有流動攤點,肉擔子、魚攤子、鐵器攤子等,各行各業應有盡有。

  隨後,我們又來到“船村”。韋開舉介紹,這“船”,東西長1300米,南北最寬處130米,最窄處80米。在船村,我們一行遇到了老居民陳宜林,他介紹,船村由三個村莊組成,自然分為前艙、中艙、後艙,還有形象的錨墩、錨鏈、桅桿等,外形極具船的形態,俗稱船村。這艘“船”被媒體譽為“世界上最大的船”。早年船村枕河依港,可知潮漲潮落;茂林修竹掩映青磚黛瓦,門樓、廳堂、福祠、花牆一應俱全,前後連綿四五進的宅第比比皆是,比較典型的如陳氏庭院等。

  韋開舉介紹,杭集鎮還有一古,即古廟東岳廟,曾經香火旺盛,可惜今已不存。

  在全國唯一牙刷博物館

  領悟到牙刷的前世今生

  參觀完古色古香的船村,我們一行來到位於杭集鎮上的“中國牙刷博物館”,這是全球唯一最具規模和專業特色的牙刷博物館。

  一進門,首先看到的是一大一小兩把牙刷,可能沒有人用它們刷牙。大的這支牙刷長2.008米,重200公斤,有46孔。據了解,這支牙刷采用純天然水晶制成,是由揚州牙刷藝人精心打造而成。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牙刷。而小的那把牙刷又小到肉眼幾乎找不到,長僅有28毫米。只有靠近仔細觀看,才能大概看清,這也是世界上最小的牙刷,由德國一家世界著名牙刷機械公司慕名贈送。

  此外,我們還看到最精美的牙刷。明代是我國歷史上最崇尚藝術的時代,反映到牙刷制品上也是一樣。館內收藏的幾把明代牙刷,都具有完美的藝術造型。比如,一把牙刷尾部做成蟬的形狀,另外一把牙刷整體做成一條魚的形狀,非常美觀。明代牙刷還講究藝術性,不少都雕刻有花鳥魚蟲等裝飾圖案。

  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中國牙刷博物館”展區分五部分,完整介紹中外牙刷的歷史、發展歷程。展館用大量的珍貴實物、模型和圖文資料,展現了牙刷從早期的純手工,到目前全自動化生產等一系列進化過程。

  這裡還記載著,世界上最早的牙刷起源於中國,早在10世紀前就有了“明植毛技術”生產的牙刷,比歐洲牙刷文明史早了800多年。館內保存有唐代牙刷等。

  杭集牙刷專利占全國2/3

  每天都會誕生新款牙刷

  韋開舉介紹,杭集工業起源於個體手工作坊,建國前,境內只有幾家碾坊、磨坊、油坊、土法造紙坊和毛筆、牙刷、玉器等手工作坊,建國後,這些作坊相繼被兼並。

  “後來有了兩家村辦企業。”韋開舉介紹,分別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裔廟大隊油石廠和圩田新聯大隊柳器包裝廠。當時這兩家企業的產品銷售到國內很多地方,尤其是柳器包裝廠利用杭集的柳條樹枝編制的精美工藝品,遠銷英、法等歐洲國家,很受歡迎。

  杭集宣傳委員戴軍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全民辦工業,杭集湧現出一批牙刷生產專業戶。1989年,杭集成立了工業供銷公司,負責辦理統一營銷手續,這一舉措吸引了3500多家牙刷專業戶進公司交易。

  1995年,裔廟村人韓國平將大橋牙刷廠擴大組建成三笑集團,後又與世界五百強之一的美國高露潔棕榄公司聯營,合資組建高露潔—三笑公司,使杭集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牙刷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境內私營牙刷企業如五愛、明星、勁松、新大生緊隨其後。如今,杭集年產牙刷60億支,占據國內市場80%以上、國際30%以上,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不僅占據市場主體,杭集牙刷還時刻創新。”戴軍介紹,杭集的牙刷專利創新一直走在全球前列,杭集生產的牙刷無論從款式還是制造工藝上,都是世界先進水平。在杭集,每天都會誕生新款牙刷。全國牙刷專利,2/3來自杭集。杭集人注冊牙刷商標上千件,其中光五愛集團就申請了專利400項,商標120件。

  近年來,杭集人又將目光瞄准旅游用品業,隨著國內旅游業興起,杭集人首先想到將牙刷、小肥皂、梳子、小牙膏等組合,銷往賓館飯店,以後又不斷提升旅游用品的檔次,先後引進先進的注塑機、編織機和沖床等專用設備,生產高、中、低檔旅游用品六大類上百種產品。因此,杭集被授予“中國酒店日用品之都”稱號。

  杭集牙刷宗師劉萬興

  杭集牙刷宗師叫劉萬興,清道光六年(1826),他來到揚州城內灣子街。劉萬興和徒弟嚴兆霞用牛骨制刷柄,手工穿白馬尾毛,制成了牙刷。後來,劉氏弟子中制作牙刷的人越來越多,牙刷銷售越來越火,相傳曾作為貢品,還用它充賦稅。

  1919年,劉氏後裔劉文幀將牙刷制作技術帶至上海,後來還為一個姓梁的廣東老板開辦了“梁新記”牙刷店。為推銷牙刷,當時還專門創作了廣告詞“梁新記牙刷,一毛不拔”,表示這種牙刷經久耐用。“梁新記”後來成為上海著名產品“長命牙刷”。同一年,劉氏弟子屠瑞高、屠瑞林在武漢為王庭奎開辦牙刷作坊,後發展出“大橋”、“皇冠”牙刷。之後,“前進”、“芭蕾”、“金星”等國產品牌牙刷,在劉萬興開創的現代牙刷生產技術直接影響下,升騰而起,如同群星一般閃耀在民族工業的歷史長河中。杭集鎮也因此成為中國近現代牙刷制造業的發祥地。

  路書

  公交

  市區可乘209公交車直接抵達杭集鎮。

  自駕

  市區可沿江陽路向東、運河西路駛入328國道,10分鐘左右就可抵達杭集鎮。

  杭集民間文藝花鼓戲

  提及杭集花鼓戲,知曉的人不多。相傳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杭集花鼓戲最盛。“花鼓戲”是流傳於邗江民間一種古老藝術表演形式,起初以歌舞表演為主,一丑一旦,對歌對舞,念唱時有插科打诨。有規定程序的舞蹈動作,演唱內容多為表達男女相愛,生活氣息甚濃。後來逐漸演變,由一般歌舞表演發展到帶有故事情節的折子戲。

  由於花鼓戲人物較少,劇情簡單,亦不受演出場地限制,因此群眾家中凡有喜慶大事,均要約請花鼓藝人前往表演。有些民俗活動,亦請花鼓藝人搭台演出。“花鼓戲”常在春節、元宵節等民間傳統節日期間與香火戲、玩燈等活動摻雜在一起。老藝人有燈頭(玩龍燈、走馬燈之類的在隊伍前頭)、戲尾(戲劇在末尾)、花鼓雜中間之說。“花鼓戲”傳統劇目有《看燈》、《催租》、《種大麥》、《磨豆腐》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