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資福寺:阜陽鬧市的千年古剎

資福寺:阜陽鬧市的千年古剎

日期:2016/12/14 17:31:01      編輯:古建築紀錄

資福寺

資福寺

    如果地標競逐古老獎,古剎資福寺無疑是花魁。它是阜城最老的地標了,從北宋至今,資福寺有近千年的歷史,被人們親切地簡稱“大寺”。

    在戰亂和文革破四舊時期,雖然它也難逃浩劫並面目全非,“大寺”的稱呼卻從未更改。在這塊土地上,它的厚重已經化為無形的香火代代傳承。

    古剎藏鬧市

    西起鹿祠街,東至解放路南大街,長不過百米,寬不足五米,這條小巷就是大寺街。這裡是商販雲集之地,人流擁堵,絕非清靜之處。然而千年古剎資福寺就在這裡。

    記者在尋訪中,提起“大寺”,幾乎人盡皆知,本名“資福寺”卻難住了不少路人。他們不知道,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怎樣的厚重。

    據清代道光年間《阜陽縣志》記載:“颍州資福寺,舊為宋代修颙禅師遺剎”。該寺始建於宋仁宗嘉祐時期(公元1056——1063年),擴建於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年),有著近千年的歷史,是阜陽現存最大、最古老古建築之一。

    歷史上的資福寺是一個古建築群,東西寬80米,南北長117米,占地14畝,加上護院、溝塘,不下20畝。寺內佛像眾多。幾百年來,由於香火旺盛,綿延不絕,人們干脆簡稱“大寺”,稱呼寺院前的街道為“大寺街”。

    大寺街因資福寺而得名。多年前的大寺街並不喧鬧,它是老人眼中的桃花源,阜陽舊景“七十二連橋”、“大寺煙柳”就在這裡。大寺街從清幽到喧鬧的過程,也是資福寺從幽古到破敗再到重建的過程。

    經聲慰坎坷

    今天走進資福寺,游人很難再將它與幽古聯系起來。現代的樓閣廊房、艷麗的雕梁畫檐,多是2000年修葺粉飾的。新修繕的資福寺規模比過去小了許多,由大雄寶殿、地藏殿、臥佛殿、觀音殿和念佛堂組成。

    寺內的師傅不無遺憾地說:“除了地藏殿還是以前的,別的都是新建的。”文革時,寺院被破壞得面目全非,裝飾和佛像都被毀壞殆盡。

    上世紀60年代末出生的網友“斗酒聽竹”回憶:“文革後,忽然在這裡看見和尚,感覺他們和大寺一樣,衣裳破蔽卻目光深邃。因離三中不遠,大寺就是我和學友經常閒逛之處。在這裡聆聽老者述說不遠處的七十二連橋,聆聽寺院曾經有幾百個和尚的輝煌。”

    上世紀70年代,14歲的張林曾去資福寺玩耍,那時僧人已經遠去,雖然寺院尚在,卻破舊不堪,唯一幸存的地藏殿被當成工廠的車間,整天機器轟鳴。

    2000年,資福寺重新修繕,張林故地重游。寺院雖然多了一些現代建築材料的裝陳,但不絕於耳的經聲禅音,依舊讓他肅然起敬。

    暮鼓送香客

    三年來,每月的初一到初八,張居士都來念佛堂念佛。除此之外,她已經參加了寺院的多次盛會。最隆重的當屬每年四月八日的浴佛會,僧眾人數多達數百人。

    這天,除了念佛,她還要做一件事,就是為96歲的老母親求支簽。

    在風雨飄搖中,資福寺的香火短暫熄滅後,再次興旺起來。而無形的香火在阜陽人心中代代傳承,化為一個簡稱——大寺。

推薦閱讀:

福建大嶝田墘古民居

海澱擬投資千萬建設納蘭文化村

淮安斥巨資整改明清古街隱患

新疆為“呵護”文物古建築全面清剿火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