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千年古鎮傾力打造“庫區第一鎮”
日期:2016/12/13 20:14:42   編輯:古建築紀錄
正在改造中舊城—長青風貌步行街
正在啟動的新城建設—洪星小區.東方水岸效果圖
臨江鎮全貌
重慶9月24日電 踏上千年的青石板,穿過古色古香的幽深小巷,聽著林貴福、九井十八廟的動人傳說,一種恬靜的心境油然而生……這裡,便是鑲嵌在開縣江裡澎溪河畔的一顆璀璨明珠——臨江。
臨江鎮,位於渝東北地區、開縣西北部,因境內南河古稱“臨江”而得名。該鎮幅員面積123.5平方公裡,轄24個村、5個社區,11萬人口,是一個具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作為國家部級試點鎮、重慶市十大宜居小城市、重慶市園林城市、開縣風情名鎮,正全力加速城鎮化步伐,努力將這個千年古鎮打造成為“庫區第一鎮”。
區位突出 優勢明顯
臨江鎮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景物繁華,英賢聚集,農工商賈,熙熙攘攘……鐘靈毓秀,秀外慧中,是開縣江裡(區域名)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彰顯特色。
早在明末清初,臨江的市場經濟就十分發達,場鎮規模也相當宏大,東起洪奇寺,西至偏巖子,南起黑林子,北至茶店子,方圓十數裡,盡是商鋪、市場、旅店及住戶人家,最初川主街的八間草屋成為了名震下川東的“八大鋪子”,具有“商號數千家”,是開縣江裡物資、商貿集散地,全縣首鎮,創造了“市井繁華蓋縣城”的輝煌。
臨江文化厚重。以東岳廟為代表的“九井十八廟”形成了悠久的“寺廟文化”,以香綢扇為代表的扇子形成了怡情的“扇文化”,以冰薄月餅為代表形成了風味獨特的“美食文化”,以連廂、車車燈為代表的形成了寓教於樂的“民俗文化”。特別是2005年,香綢扇作為特定紀念品贈送給參加重慶市亞太市長峰會的各國外賓,連廂一大批特色文化已申請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臨江交通發達。距開縣新城18公裡,渝(主城)巫(溪)路橫貫其中,省道開(縣)達(州)路、開(縣)宣(漢)路橫穿而過,縣內開(縣)鐵(橋)路、開(縣)中(和)路必經之道,扼江裡要沖。同時也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萬州至達州重要一段,並在鎮內設有連接口互通。
臨江勞務資源豐富。該鎮現有人口近11萬人,其中有勞動力5.1萬多個,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為經商、貿易、開廠等創業提供了廉價和豐富的人力資源。
得天獨厚的資源特色和區位優勢為該鎮城鎮化夯實了基礎。
政府主導 園城融合
據臨江鎮黨委書記梁彬介紹,臨江將依托開縣在建中等城市輻射帶動和自身“一心三極”重要支撐點的聚合傳遞,憑借境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厚實的經濟文化和獨特的江裡片區輻射優勢,堅持“農業穩鎮、工業強鎮、商貿興鎮、勞務繁鎮、旅游活鎮”的思路,著力實施“11134”戰略:確定一條主線——城鄉統籌,再造一座城——舊城改造與新區拓展的完美結合,建好一座園——返鄉創業園,實施三級開發——風情名鎮、美麗鄉村、幸福院落,培育四大產業——高效生態農業、工業、商貿業、勞務產業。努力在重慶中心小城市中發揮支點作用、在開縣發揮城市副中心作用、在江裡片區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力爭建成區面積達到10平方公裡,城市人口達到10萬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年人均增加20%以上,實現建設重慶一流、庫區第一鎮的目標。
為早日實現既定的目標,臨江鎮采取“園城融合”模式,創新思維,科學規劃,推行機關干部兩人工作當做一人干、兩天工作當做一天干、雨天工作當做晴天干、集體事業當做私事干、未安排事情搶著干、節假日工作當做上班干的“臨江六干”工作模式,積極破解融資、用地、人才三大難題,在全縣率先實施舊城改造、新區拓展、園區建設、美麗鄉村和幸福院落建設,現城鎮化建設初現嬌容。目前,城市規劃更趨合理,舊城改造快速推進,新區拓展適度超前,園區建設如火如荼,美麗鄉村開花結果,城鎮建成區面積已達5.5平方公裡,城鎮常住人口5.6萬,城鎮化率53.8%。
如今,風情臨江生機盎然、日新月異,就像一顆明珠,耀眼奪目。
因勢利導 壯大支撐
“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必須發揮區域優勢,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支撐,增強城鎮造血功能”臨江鎮鎮長張國安說。據了解,臨江除因地制宜加強勞務產業、旅游文化產業的打造,近期還重點加大了對農、工、商業的發展力度。
臨江積極探索,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使土地向大戶集中,產生規模效益,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特別是明月村孫昌武、青陽村胡紅巍承包農民土地種糧,運用機械化實行代耕、代種、代收等,引領現代化農業,多次分別被評為全國和全市“種糧大戶標兵”。
臨江強力推進返鄉創業園區建設,打造發展平台,優化發展環境,積極培育勞務產業,壯大工業,吸引了以機械加工和輕紡為龍頭,兼具建材建築業等更多的勞務返鄉人員回鄉創業,發展臨江。目前,成功引進大中型簽約企業16家,引進資金24.5億元。
臨江培育了糧食、竹器等八個專業品交易市場,新建了渝江商貿廣場,引進了三多百貨,特別是建成的渝東北最大的商貿城功能完善,今天,商貿經濟依然是臨江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目前,臨江鎮內有個體工商戶1200余戶,僅臨江商貿城年交易額就達到3億元。
產業的發展壯大,加快了城鎮化步伐。2011年,臨江實現生產總值1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00元,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如今,千年臨江,步履堅實。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伐,猶如彈出的個個強勁的音符,奏出的首首動聽的歌曲,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一路高歌猛進……(劉欣 彭光燦 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