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獨步西塘 搖舟走橋賞柳垂舊

獨步西塘 搖舟走橋賞柳垂舊

日期:2016/12/14 17:20:40      編輯:古建築紀錄

    為一個北方人,我對江南一直抱有最美好的期待。因為於她,看過太多文人墨客的贊美,聽過太多淒婉動人的故事,想過太多小橋流水的風情——潛移默化間,她成了我心中最柔軟的一處。終於這個春天,我們在西塘初遇,我聽到了她在我耳邊呢喃著,那流年背後的故事…


                                   坐著小船游古鎮

    坐小船游古鎮

    一直覺得,旅行如看書,大約是有兩種方式。一種屬於說走就走,不看路線不帶攻略不跟導游,景點看得走馬觀花,拍照但求到此一游,回來多與人言“不過如此,見面不如聞名”;另一種是,路線查一堆攻略看一堆,至於導游,自己就是,景點有選擇的看,拍照找值得的拍,回來常閉關三天憋個總結。前者走得輕、走得隨性;後者走得重,走得深刻。不分對錯,只是每個人的不同選擇。

    我選擇後者,所以這次來西塘,我看到了更多。


                                       西塘古鎮
 
    西塘地處杭嘉湖平原,屬浙江省嘉善縣,地處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距上海90公裡,杭州110公裡,蘇州85公裡,交通十分方便。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2400年前,西塘就是吳國和越國的相交之地,因此有“吳根越角”之稱。

    至於取名由來,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在唐開元年間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

    一入西塘,即面臨兩個選擇,向左還是向右。左邊是碼頭,可乘船入古鎮,反之則步行入古鎮。當然,來水鄉怎麼能不感受游船的風情呢。所以我毫不猶豫登上烏篷船,隨著船老大的執槳滑動,開始了此次對西塘古鎮的探奇。


                                        船上看風景

    都說船上看風景和岸上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感覺不一樣,情景也不一樣,的確。登上烏篷船,近看烏檐青瓦,細聽橹聲咿呀,呼吸水鄉芬芳,是真正的享受。雖然西塘的河面較寬,烏篷船也大,但每只游船也不准超過十人。每登上一個人,船身就像要傾覆一般搖晃起來,讓人膽戰心驚。船篷分高低兩層,罩在游人頭頂的船艙這層要矮些,既寬又長;位於船尾的高篷較小,平直,專為船老大設置。船老大灰衫黑褲,並不顯老,一口帶浙江鄉音的“普通話”。他一聲“坐好”,小船就幽幽地緊貼水面朝著如畫的風景深處慢慢移動起來。

 

    水是西塘古鎮的靈魂。河面安靜,河水墨綠,它不僅承載了古鎮千年的歷史,也撫平了今人生活裡的浮躁。古鎮的美離不開水。河岸上,或是拂動的楊柳,或是傍河的民居,倒影在水中晃動,水面上下相映成趣。燈籠也是西塘的特色,沿河的古宅牆上、樓上、廊棚的柱子上,包括游船上,都掛了很多紅燈籠。在船頭拐向稍窄的河面時,不遠處,一座石拱橋出現於視野,人們在橋上緩緩移動,遠屋和近水被橋烘托得十分調和,艙裡短暫的寂靜被立即打破,大家爭相以石橋為背景拍照,小船又大動起來。這時行走在橋上的人,他們無論是外地來的游人,還是本鎮出門散步的老人,都不會知道自己正扮演著為西塘造景的角色,被定位在一張張相片裡。

    人在水上,雖然說笑不斷,心境卻不由自己,更加柔和、細膩起來。隨著烏篷船緩緩地漂移在槳聲中,精神上的無形束縛都被迅速解除。真想就這麼搖啊搖的,什麼都不去想、什麼都不去做,直到天荒地老。

    七老爺廟和老爺出巡

    在坐船到雁塔灣後下船,就可以看到護國隨糧王廟。


                                  “七老爺廟”

    護國隨糧王廟俗稱“七老爺廟”,供奉的神靈姓金排行第七,老百姓稱之為七老爺,這是受當地人愛戴的地方神,所以香火很盛。這裡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明代崇祯年間,嘉善一帶鬧旱災,鄉野顆粒無收,處處饑民。有個姓金的督運皇糧路經此地,見魚米之鄉的百姓挨餓,在岸邊圍著求糧食,動了恻隱之心,將運糧船隊所有糧食盡施於民。皇糧放完了,百姓得救了,但他卻犯了私分皇糧的死罪。他自知逃不過懲罰,投身於雁塔灣的河裡自盡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捨己救百姓的好官,就自發集資造了一座七老爺廟。七老爺投河自盡後朝廷查清真相,追封為為“護國隨糧王”,七老爺廟也同時改名為“護國隨糧王廟”。

    在七老爺廟裡還掛了很多形似葉子的香包,稱為秋葉,因為秋天象征著豐收,這些葉子都是當地60至70歲的老人家手工縫制的。兩側大柱上的對聯:“旱裂連阡,施赈活人萬眾。仁留金邑,追恩長祀千秋”。雖只有短短十個字,但記述了七老爺那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跡。

    記起西塘地方志上有記載七老爺廟廟會和出巡的情景,廟會現在也常舉行,只不過借農歷的四月初三,進行大型的祭祀敬香活動,附帶的在寺廟廣場或附近舉辦盛大的貿易交流、商品買賣以及文娛體育表演,也算是極為熱鬧也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動。


                                      蜿蜒的廊棚

    廊棚

    出了七老爺廟往前,就是那沿河綿長的一襲長廊,灰瓦蜿蜒,屋檐下的廊柱,在河岸上一根根有節奏的排列著,映漾著清亮的河水,把人們的目光引伸到盡處,讓人不由得感歎,多長的廊!長廊中有幾處供人休憩的亭廊,或是台廊,打破了線條的單調。至於對岸一簇簇高翹的馬頭牆,一家家臨河踏級入水的埠頭,和這邊平直的廊棚是絕妙的對比,一虛一實,一高一低,一黑一白。一條河把她們連系又分割,水是流動的,小船在游弋,靜的和動的,輕的和重的,一切都顯得那樣和諧。閒步在長廊裡,一式的木架構,磚鋪地面,顯得那樣淳樸。依著河沿,看著河裡的倒影水波,聽著來往水鄉女子的輕聲呢喃,直想找一處靠欄坐下,享受這難得的淨化心靈的天地。

    其實不只西塘,江南古鎮的街市的沿街店門前都常搭有棚布,使商賈買客免受日曬雨淋之苦,後來有的就做成了固定的廊棚。一端靠著鋪面樓底,一端伸出街沿,撐以木柱,實鋪了屋瓦,成為店鋪門面之延伸。近代建築學術語稱這為“灰空間”,因為這個空間是介於店堂和走道之間的,行人在此可停可行,非固定的活動場所。這確實是方便了買客和行人,當然,做了棚廊的店鋪生意肯定比不做的好,一家店做,家家店做,就連成一氣,變成沿街長廊了。在許多古鎮這些廊棚常常是一家一戶自己做的,所以高低不一,大小不一,形式也不同。而西塘歷史上地方政府進行過統一管理,聯建成片,大小高低也基本一致起來。還為了方便行人,在沿街不開店鋪的地段也搭起了廊棚,把全鎮主要街道串聯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西塘全鎮廊棚綿延千米,下雨不濕鞋,不用打傘的情景。她也是古鎮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西塘裡的橋和弄

    西塘有三多,這第一多就是橋多。我們沿途經過的橋就有:

    環秀橋,建於明代,當時是根據明代詩人周炳的《環秀短虹》而得名,是西塘鎮上27座古橋中最早的一座高橋。所謂環秀,就是讓大家走上橋面時,不妨環顧四周,相傳昔日晴天時站在橋頂可以北望太湖邊上的青山。橋下的河是揚秀泾河,上游通太湖,下游通上海的黃浦江。站在這座環秀橋上,西塘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可以說是淨收眼底。

    有座造型獨特的廊橋名叫“送子來鳳橋”,非常寬,兩邊都能走,同樣建於明代,為三孔石板橋。傳說建造時,適有一鳥飛來,造橋人認為這麼美的鳥應該是鳳凰,天降祥瑞,恰逢橋邊有一戶人家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古取名“送子來鳳橋”。歷經幾代重修,後由同濟大學設計,采用江南園林復廊形式建造,此橋又名“情侶橋”,寓意情侶步過此橋,婚後必生貴子,所以現在西塘的男女青年結婚,都喜歡到橋上走一走。


                                    “五福橋”

    燒香港上有個“五福橋”,他是由當時西塘的五戶人家共同集資建造的,這五戶人家分別把五種不同福氣都安置在橋面上。據西塘的老人說,人要從這橋上走過會帶上五種福氣,分別是:長壽、康寧、富貴、德、善終。從五福橋上下來,走的是西塘的高階沿,所謂高階沿,就是一排底矮的房子,但台階很高,因為這裡以前住的是西塘最有錢的人,但因為江南人財不外露的秉性,所以在門面造上一排低矮的房子,但裡面卻是深宅大院。把台階築高,以顯示自己的地位和財富。

    橋多、廊棚多外,西塘還有很多的弄。有人說西塘的弄堂是西塘人的命脈,此話有一定的道理。弄堂作為市鎮及宅屋建築的一個部分,也有著它深邃的歷史背景,它對西塘人內秀的文化性格有著一定的影響。


                                        石皮弄

    石皮弄就是西塘122條弄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條,它全長68米,由216塊石板鋪成,最寬不過1米,僅容兩個人擦肩而過。石皮弄兩邊山牆8米高,仰視是一道狹長的天空。弄堂裡點綴著紅燈籠,又顯出了江南的風味來。因為薄薄的石板下有一條很長的下水管道,所以石板就像皮一樣的覆在上面,故此得名“石皮弄”。 
    博物館裡看古今

    西塘古鎮的居民愛好收藏,鎮政府協助這些民間收藏家展示,陳列他們的藏品,也增加了古鎮的文化含量和旅游內容。現在已經開設有以藏家命名的木雕、根雕、瓦當、服飾和書畫古董民間博物館。 
    江南瓦當陳列館

    江南瓦當陳列館地處水鄉古鎮西塘西街51號,是古鎮民間收藏家董紀法先生收集、陳列的江南水鄉民間磚瓦藝術陳列館,現已成為西塘古鎮的一個特色專題博物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