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博大精深,有人用一生的時間也難以修完顯宗,踏入密宗的人更是屈指可數。今天我們就來細數一下行游西藏不可錯過的幾個寺廟,一起走進他們,領悟藏傳佛教的密意。

“拉薩二昭”
小昭寺與大昭寺連稱“拉薩二昭”。大昭寺始建於公園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為紀念尼泊爾公主入藏所建。主殿供奉文成公主從長安帶進西藏的赤金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大昭寺是西藏建築史上超越一切科學的建築,無一絲鋼筋水泥,純土木結構,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

大昭寺
小昭寺是公元641年由文成公主奠基修建的,供奉了尼泊爾公主從加德滿都帶入西藏的釋迦摩尼八歲等身像。小昭寺又名上密院,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密宗最高學府之一。小昭寺香火延綿已逾千年。根據五世達賴喇嘛所著的《大昭寺目錄》等書記載:小昭寺主神殿原來主供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大昭寺主神殿原來主供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從加德滿都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松贊干布逝世後,遵照文成公主的旨意,大昭寺和小昭寺釋迦牟尼等身佛像進行了對換。

色拉寺辯經
哲蚌寺最興盛的時期僧眾超過一萬人,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擁有141個莊園,540多個牧場,是扎西班丹大師1416年創建的。位於二樓的哲蚌寺主供佛——八歲強巴佛等身像,目視能夠障雲消散。
哲蚌寺佛像
在藏傳佛教中,佛像前面供奉用的器皿多是七個一組整齊的排列著,因為數字七在佛教中代表著完美。哲蚌寺最盛大的場面是雪頓節時在山上展佛台上展示長40米寬38米的最珍貴唐卡。在哲蚌寺裡經常會看到撒播草(音譯),這是苦行僧們吃的一種食物。皮膚碰到這種草會刺痛發麻,記得用鼻涕擦拭會緩解很多。
色拉寺
周一到周六下午3點到5點,色拉寺總是擠滿觀看辯經的人。辯經為西藏三大寺佛學的最大特色,主要分為對辯和立宗辯兩種形式。對辯:藏語稱作朗,辯者二人,其中一方提問,另一方回答,且不許反問,告一段落後再反過來,直至一人無法問出;立宗辯:藏語稱當賈狹,辯者無人數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說,待人辯駁,多坐於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問。立宗辯過程中問難者可高聲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動念珠、拉袍撩衣、來回踱步,也可用手撫拍對方身體等做各種奚落對方的動作。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觀音勝地普陀山”的意思,是西藏最大的壇城。布達拉宮是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夏宮在羅布林卡。朝聖者走三步磕一個長頭,風餐露宿,歷經春夏秋冬,跨越高山大河來到布達拉宮朝聖,以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