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古城再造呼喚理性

古城再造呼喚理性

日期:2016/12/13 23:11:22      編輯:古建築紀錄
    近日,山西大同傳來投資百億元用五年再造大同古城的消息同樣引人關注。

  令輿論嘩然河南開封千億“再造汴京”的新聞還在耳邊回響,在山西大同,另一場聲勢浩大、耗資上百億元的古城再造計劃早在2008年就已展開。

  古城,一般就是指歷史文化名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

  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歷史的沉澱,古城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的確可以適度開發,借以發展旅游,借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借以提升市民品味。這些其實都無可厚非,畢竟是為了地方發展經濟。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各地都“盯緊”了古城開發這根“救命稻草”,大興土木,重建古城。古城復興工程遍地開花,似乎要讓個個古城瞬間“回到最輝煌的朝代”。古城再造之風近幾年是愈刮愈烈,有著不回古代誓不罷休的勁頭。

  古城開發,最需要的是理性而非沖動。

  古城開發應該進行理性的思考、長期的調研、細致的論證和多方的意見征求。大量市民搬遷,大量建築拆除,大量的資金投入必須要有充分的理論支撐和事實考證,必須有投入與產出的比配。

  理想總是很豐滿,現實中卻是很骨感。

  正是因為缺少理性,一時沖動,一個拍腦門決策,古城開發匆匆上馬,結果是前熱後冷,虎頭蛇尾。有的古城開發大量投入卻產出可憐。大把大把的納稅人的錢就如此這般的打了水漂。難怪有人比喻再造古城造出形狀卻造不出靈魂,如同赝品一樣,看著讓人生厭。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古城再造既勞民傷財,也難以在回到過去。

  歷史已經走遠,古城遺風可以回味卻不可追回。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未來讓他到來。有著大筆的資金和資源,何不開發未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